第368章 元曲:中国戏曲黄金时代

井卦六爻讲述了元曲四大家和王实甫创作元杂剧,缔造我国戏曲史黄金时代的传奇故事。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元朝蔚为一时之盛。元曲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的工具,也为元朝百姓提供了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也作出了卓越贡献。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分别代表了元朝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的创作成就。

关汉卿(约1234年-1300年)被认为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位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出生于金末,医户家庭出身。蒙古灭金以后,关汉卿来到大都,被元朝编入医户。他的本质工作是医治平民百姓的下层医生,类似于当年的赤脚医生,兼职从事戏剧编剧和演出活动。

因为蒙古人刚进入中原时,尚未完全进入文明时代,并不太重视读书人。在他们眼中,儒生的地位还排在娼妓之下,有“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对于文化人来说,中国北方“井泥不食,旧井无禽,”不太适合生存。因此南宋灭亡以后,大批北方剧作家和表演者纷纷南下谋生。关汉卿也来到江南,在扬州、杭州等地继续从事戏曲艺术活动。

关汉卿是中国戏曲史上作品最多、成就最大的作家。他一生创作戏曲六十多部,题材广阔,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腐朽黑暗。他的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等,其中《感天动地窦娥冤》堪称最优秀的元曲作品。

《窦娥冤》的故事原型取自《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全剧包括四折一楔子,故事描述了寡妇窦娥遭遇无赖陷害和昏官毒打,屈打成招而成为杀人凶手,最后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最后三桩誓愿全部实现。 海棠书屋

这出戏堪称声讨元朝统治者的檄文,如“井谷射鲋,瓮敝漏。”通过窦娥的悲剧展示了下层人民有冤无处申的悲惨处境,控诉了元朝地痞流氓横行、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鞭挞了封建社会混乱、破旧和吃人的丑恶本质。

相传关汉卿还与另一位戏曲家王实甫(公元1260年-公元1336年)一起,共同完成了元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西厢记》。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取材于唐传奇《莺莺传》,又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蓝本,演绎成五本二十一折的长剧。该剧的影响之大,在当时已被称为“天下夺魁”。剧中一句“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向往,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王实甫是比起元曲四大家不遑多让的着名元曲作家。他的作品继承了唐诗宋词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文辞华丽,文采璨然,是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当仁不让的杰出代表。

他留下来的《西厢记》原作手稿,又被称为《西厢记稿本》,是价值连城的元曲原作孤本。这部《西厢记》手稿共有二十二折,采用黄麻纸书写,具有不可估量的文献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

白朴(1226年–1306年)出身金国官僚世家。其父白华曾官至金朝枢密院判。本该生活优渥的他,幼年即遭遇国破家亡的命运。他六岁的时候,汴京城被蒙古军攻破,城内士庶惨遭杀戮。乱世之中“井渫不食,为我心恻”,白朴与母亲失散,幸好白家世交、金国文坛领袖元好问收留了他及其姐姐,并带着他们背井离乡,渡河北上以避难。元好问将白朴姊弟视如亲生。有一次白朴感染瘟疫,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在病后第六日出汗自愈。在元好问的指导下,白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逍遥四公子

白朴十二岁时,其父白华降元,元好问将白朴姐弟送还白华。随着年岁渐长,白朴学问大成。公元1261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各路宣抚使举荐文学之士入朝听用,“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但白朴因母亲亡于兵乱之中,不愿屈事元朝,于是谢绝出仕,弃家南游。

白朴寄情山水,一边创作词曲以抒发情怀,一边创作了不少杂剧。在元代杂剧史中,白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传白朴一生写过十五本杂剧,留存至今的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他的剧作题材多为历史传说,如其代表作《梧桐雨》,写得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剧中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该剧元代历史剧的佼佼者,又被誉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

马致远(1250年-1321年)是大都人。金国灭亡十几年后,他才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所以并无切身的亡国之痛。他年轻时热衷功名,“井甃,无咎。”他曾向当朝太子献诗,因文辞高妙而得官,后因太子去世而出任江浙行省事务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因仕途不畅蹉跎半生的马致远,晚年隐居杭州,潜心戏曲创作。他一生共着杂剧十六种,现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等七种传世。他的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清逸而豪放,其中尤以《汉宫秋》被称为元曲最佳杰作。

马致远的杂剧语言清丽,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情感张力。他的散曲更是声调优美,词采俊雅如朝阳鸣凤,飞于九霄。读之如“井冽,寒泉食。”如他的《天净沙·秋思》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被誉为“秋思之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有人认为该散曲的作者为金元年间许州人,姓马名寅,字致远。此致远非彼致远。

对我们来说,哪位马致远写的都没有关系,曲子是真的好就行。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他大约出生于公元1264年,今山西临汾人,所以他也并无切身亡国之痛。

他专注从事杂剧创作,一生共写过十八个杂剧剧本,被当时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们尊称为郑老先生。他保留到曲目共有《迷青琐倩女离魂》《醉思乡王粲登楼》《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等九种,其中以《倩女离魂》最为着名。

《倩女离魂》的成功是一个代代传承创新,“井收,勿幕”的故事。这个故事本出于唐传奇《离魂记》,宋人改编成话本,金人则编为诸宫调,元杂剧早期作家赵公辅也有同名剧本。以上四者都是成熟的、完整的、出色的文学作品,但郑光祖并没有因此被限制再创作的灵感,他的元曲作品相比前作更加动人。该剧讲述了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几经波折后倩女魂魄离开原身,陪伴王文举一起赴京赶考的离奇故事。最后倩女“有孚,元吉”,她的魂魄与身体合一,恩爱夫妻终得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