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从业之路
1987年以后,吴孔明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
1999年以后,吴孔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先后担任农业害虫系主任、副所长、所长。
2007年,吴孔明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以后,吴孔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
从业之路解码
吴孔明院士的从业之路是一条从基层科研岗位逐步成长为国家级科研领军人物的典型路径,这一历程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的初期 经历,让吴孔明深入了解了农业害虫防治的实际需求和挑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这些经验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逐步晋升过程中,吴孔明不仅承担了更多的科研任务和管理职责,还不断拓宽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视野。
这些经历锻炼了他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为他日后担任更高层次的职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担任副院长、院长期间,吴孔明不仅继续从事科研工作,还积极参与科研机构的管理和决策工作。
这些经历锻炼了他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使他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资源、推动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
由此可见,吴孔明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院士科研之路
吴孔明院士是我国着名的农业昆虫学家,长期从事棉铃虫等重大农业害虫生物学、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棉铃虫种群连年暴发成灾,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吴孔明院士通过十多年深入 系统研究,科学地提出将我国棉铃虫划分为热带型、亚热带型、温带型和新疆型4个地理型,并确定了各地理型分布的生态区域。
他还探明了大气环流与降雨等气象因素对棉铃虫种群起飞、空中迁移、降落过程的影响,构建了棉铃虫区域性种群动态预测模型。
吴孔明院士率领的研究团队以此为基础建立的棉铃虫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在全国14个省区推广应用,对准确有效监控棉铃虫的突发危害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吴孔明院士率领科研团队深入探索明确了Bt棉花商业化种植对我国华北地区靶标害虫棉铃虫和非靶标害虫盲椿象种群动态演替的调控机理。
这些研究成果对深入阐明Bt作物对天敌昆虫的生态调控作用,发展利用Bt植物可持续控制重大害虫区域性灾变的理论与方法有重要科学意义。
吴孔明院士领衔创建了基于生物技术发展的农业害虫与转基因抗虫植物互作关系研究平台,以及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昆虫雷达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平台。
这些平台已发展成为农业昆虫学交流与合作的国际研究中心,对促进国内外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和害虫防治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之路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