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星沉西蜀:明玉珍逝世引发的帝国风云(2)

彭秀姑连连摆手说:“先皇一生节俭,衣食从不奢侈讲究。他下葬时,还是给他穿上布衣和草鞋吧。让他保持一世朴素的草鞋皇帝形象走吧。”

万胜有些不高兴,提醒说:“皇嫂啊,您这样安排,恐怕邻国要笑话我们大夏贫穷羸弱,以致招来凌辱啊!”

彭秀姑流着眼泪说:“御弟啊,我们只要注重内心的虔诚和安宁就行了。简洁而庄重的仪式更符合先皇的品质和个人喜好啊!只有这样,才能我表达对先皇的追思和怀念!”

万胜还想争辩,彭秀姑脸色严肃起来:“御弟啊,你就照本宫的旨意办!”

万胜不好再说什么,只好告辞出宫,找戴寿、向大亨和刘桢商议去了。

万胜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宫门外,彭秀姑的心中却是波涛汹涌。她轻声吩咐明昭:“去吧,草拟一份懿旨。”声音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断。

在明玉珍的神位前,彭秀姑点燃了一炷香,青烟袅袅升起,她的心中充满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祈祷。她闭上眼睛,嘴唇微微翕动,默默地念诵着超度的经文,希望先皇的灵魂能够得到安息。

宫中的女官韩娥,以其一贯的谨慎和细心,管理着后宫的繁杂事务。她不仅是太后和皇后身边的得力助手,更是代掌着象征着皇后权力的凤印。当明昭带着草拟好的懿旨匆匆而来,韩娥没有丝毫迟疑,她知道这份文件的重要性。

韩娥接过懿旨草稿,她的眉头微微一皱,这是她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自然反应。她小心翼翼地拿着懿旨,来到了彭太后的面前。

彭秀姑听完韩娥念出的懿旨,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所拟甚合吾意。”她的声音温和而坚定,显示了她对韩娥工作的认可。

然而,当彭秀姑提起与万胜的商议,她的脸色突然一沉,眼中闪过一丝不悦:“万司马的主张没有想到本宫的心思!”她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责备,显然对万胜的建议并不完全满意。彭秀姑的心中,对于如何祭奠先皇,有着自己的坚持和考虑。

韩娥站在彭太后的寝宫中,目光在彭太后和万胜司马之间游移,她敏锐地察觉到了两人之间的微妙气氛。她心中暗忖,彭太后如今孤身一人,面对着朝堂上的权势斗争,她的强硬态度,或许正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年幼的太子,不被权臣们所左右。韩娥的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同情。

彭太后的眉宇间透露出一丝忧虑,她的眼神中既有对先皇的哀思,也有对未来的不确定。韩娥深知,彭太后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她必须谨慎行事,以确保大夏国的稳定。

韩娥对先皇明玉珍的敬仰之情,如同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她坚信,只有通过一场盛大的祭奠,才能充分表达大夏国臣民对这位英明君主的深切怀念。然而,懿旨的权威不容置疑,她必须在尊重太后的意愿与表达臣民情感之间找到平衡。

韩娥深吸一口气,她的声音平静而坚定:“先皇的祭奠大礼,关乎国家的未来与安危,太后是否考虑召集所有顾命大臣,共同商议此事?臣以为,集思广益,方能确保决策的周全。恳请太后明察。”

彭秀姑的目光在韩娥身上停留了片刻,她的眼神中闪过一丝赞许。她知道韩娥的建议是出于对国家和先皇的忠诚。经过一番沉思,彭秀姑终于缓缓开口:“韩爱卿所言甚是,明日早朝,便召集众臣,共同商议此事。”

韩娥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这不仅是对先皇的尊重,也是对大夏国未来的负责。她默默地祈祷,希望这场祭奠能够成为大夏国团结一心的象征,引领国家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翌日清晨,宣政殿内,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了小皇帝明昇的龙椅上。他端坐其上,稚嫩的脸庞上带着一丝不属于他年纪的严肃。左丞相戴寿,右丞相万胜,以及枢密院知院向大亨、张文炳等文武官员,身着朝服,分列两旁,如同两排肃穆的松柏。

彭太后,这位权倾朝野的女性,垂帘听政,她的身影在帘后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秘而不可侵犯的感觉。韩娥,宫中的女官,侍立一旁,她的目光坚定,身姿挺拔,如同一株在风中屹立不倒的翠竹。

明昇清了清嗓子,他的声音虽然稚嫩,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今日召集众爱卿前来,是请大家商议如何安葬先皇。”

宗伯刘桢,这位饱学之士,出列禀道,他的声音洪亮,回荡在大殿之中:“先皇开基创业,贵为天子,应按帝王礼仪安葬。”

彭皇太后的声音从帘后传来,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可有规定?”

刘桢恭敬地回答:“《礼记》曰:‘天子死,七日而殡,七月而葬。’”

戴寿、万胜、向大亨也纷纷表示同意刘桢的意见,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先皇的尊敬和对传统的坚守。但是,张文柄却极力反对,他的声音尖锐,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子,划破了大殿的宁静。

彭太后的声音再次响起,这次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断:“先皇一生辛苦,还是早日入土为安!”

万胜出列奏道,他的声音如同战场上的战鼓,激昂而有力:“既然不按帝王礼仪安葬先皇,臣等主张举行盛大隆重的葬礼,举国哀悼!”

小皇帝明昇,面对这样的场面,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他转身,与身后帘子内的太后商议。彭秀姑,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依然不改决定。

明昇下旨道,他的声音虽然不大,却透着一股坚定:“先皇一生简朴,我等应遵从遗愿,祭奠仪式从简,规模仅限永安寺内,不得扰民!”

万胜、刘祯据理力谏,他们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如同两股不同的力量在碰撞。彭太后将懿旨拿出,交与明昭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