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已经退了7分。从潮水和时间上分析,潮水退了大半,时间上也早错过了鲈鱼喜欢在傍晚捕食的摄食窗口期。
其实几人心里都明白,傍晚上鱼的机会渺茫了。
但仔细观察眼前这个海湾,就会发现离岸边30米外的海面上聚集着一大片海草、塑料袋、矿泉水瓶等乱七八糟一大堆的漂浮物。
这种聚集漂浮物的区域在矶钓术语上叫做“潮目”,而“潮目”的形成则是由于两股不同的海流挤压、碰撞形成的。既然有“潮目”,就说明眼前这个海湾有海流压进来,有海流就可能会有鱼。
分享一下判断,几人心里不免又有些兴奋!
根据潮目区上层大面积杂物这一特点,拟饵选择方面肯定是不能使用米诺等中上层拟饵。
因为上层运动的拟饵在通过潮目区时肯定会挂上杂物并最终影响到拟饵的泳姿,而VIT也要放弃了,因为下面的三本钩也会挂上一些杂物,所以不如直接用铅头钩贴底钓更好。
贴底的铅头钩一是可以避免挂到水面的杂物,二是正好可以用来探探水深和水下地貌。
于是几人各自组装上一个18克防挂铅头钩。
李明洋一抖手腕打出50米外,铅头钩准确落在了漂浮物的外侧。
铅头钩入水后,李明洋开始读秒。8秒钟左右,只见PE线一松,李明洋就知道钩子到底了。
于是手腕一挑让铅头钩稍微离底,紧接着开始以很慢的速度收线。
当铅头钩刚穿过潮目区时,水下传来了一下轻微的拉扯。
李明洋手一扬——没中;暂停了一下——接着再缓慢摇轮2圈——又突然加速摇3圈——然后马上停顿1秒——接着再慢摇,这一串变速动作过后,手上又感觉到一个轻微咬口,仍然没中。
到铅头钩被拖到船边结束这一整个抛投、收线周期时,李明洋感觉到抛出的第一竿共被攻击了4口,但却没有命中。
“啧,运气不好,给了4口儿都没中!”
李明洋对于这个结果心里多少有些堵,但是他心里也有数,有口不中鱼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方面:一是鱼的活性差、压力大,只跟不咬;二是饵的泳姿状态不好,操作手法有问题;三是假饵本身的体积、重量、钩子锋利度不适合目前的鱼情。
李明洋自觉操作手法没什么问题,自己之所以采取一连串慢摇——快摇——停顿——慢摇等变速动作,目的就是想通过让假饵由慢到快的变速让鲈鱼也兴奋起来,积极追饵,同时通过变速使铅头钩所在的水层发生改变;当鲈鱼随着铅头钩提速后,李明洋突然让铅头钩停顿,这会让提速后的鲈鱼迅速逼近假饵;当铅头钩再次缓慢向前行进时,海鲈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对呈现在眼前的奇怪生物再次发动攻击。
想法很丰满,但是现实往往很骨感,虽然操作上没啥问题,但是并没有得手中鱼。这就是传说中的然并卵……
其实李明洋也能猜的出来,没得手的原因是用18克铅头钩搭配14公分卷尾蛆应对目前这种鱼情不合适,连续的几个咬口没命中说明追逐假饵的鱼仅仅咬到了卷尾蛆的尾部,鱼钩并没有被吸入口中,打空竿自然也就不意外。
目前最应该做的是马上换小饵。
但眼前这一海区的水下地貌自己并不熟悉,水有多深?哪里是深坑哪里有暗礁?水下地形呈什么样的坡面结构?这些情况不弄明白,换其它类型的沉底型假饵就有挂底的担忧,也没法确定攻击的重点区域。
所以,目前要做的是尽快摸清水下大概的地貌特点。
想到此,李明洋也不再犹疑,继续一竿接着一竿将铅头钩砸向水面,并采用读秒的方式对不同的落水点进行计时,在收线时每次也尽量都让铅头钩贴底搜索。
20几竿后,在顺带着将一尾1斤多的小海鲈骗出水面的同时,水下地貌特点在心中也有了大致认识。
自岸边呈缓坡状向水中延伸;水下起伏不大;当铅头钩每次走到右前30多米处会触底,那里可能有几块暗礁。很明显,这里应该是主要攻击点。
在放生了中钩小海鲈的同时,李明洋觉得已经到了小型VIB发挥作用的时候了,于是马上将铅头钩换成了搭配锋利4号欧娜三本钩的14克V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