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躺在草地里的他听见了旁边有人在谈话,是附近的农户中午时分还在地里忙活,家里人来给他送饭。一个老者凄苦的说:“这地真是越来越难种了,今年若是还像去年一样不下雨,这些苗苗全部都要死在地里。这收成一年不如一年,老天爷让我们桑城人怎么活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爷爷,有地就有希望呀,虽然种下去可能颗粒无收,但是也许今年是一个丰收年便能弥补之前。如果什么都不做,任由田地荒废我们才是彻底废了。爷爷,你先吃饭休息会儿,我去挑水浇苗。”,一个充满希望的少女的声音回答道。
不知道是爷爷表述的百姓的困苦挣扎的生活唤醒了刘学育心中的责任,还是孙女的土地希望论让他决定不再自暴自弃。于是他一跃从田埂的草丛里站了出来,从女子手中夺过挑水的桶,然后自己去帮他们挑水浇苗。
一个书生哪里做过这些,但也是这一天他才真切的感受到劳苦百姓的不容易,明白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自此之后,刘学育开始振作,他带领全县城的百姓兴修水利改田换道,彻底改变了桑城几百年来庄稼缺水的状况。
再之后刘学育便与这个女子成了亲,这个女子就是张月娥,虽然当时目不识丁却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和安慰。婚后他察觉到妻子不认字的不方便,又推己及人得知没知识的局限性,尤其是小孩子是这一代人的未来,必须好好培养。
于是他又设立学堂,不仅教小孩子认字和学识,在农忙过后还会给庄稼人扫盲和普及各种知识,处处为桑城百姓着想。这一坚持就是八年时间,也难怪桑城的百姓如此的护着刘学育的夫人和孩子。
前几年虽然打仗每年都要上交许多粮食,但是借着刘学育的举措每年也都是丰年,至少是能吃饱的。直到今年年初,刘学育新修的河道被人改道破坏,再加上今年的温度额外的高导致水越来越少,庄稼都干在了地里,他着急的不行每天都在想办法。
“刘大人为何不向朝廷写奏折表明状况,向朝廷求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