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好好吃饭⑦

我与他们的 红之云 2992 字 26天前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直到后来她的作品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即便如此,伍尔夫仍然很难完全克服这种忽视自身需求的习惯。她曾经感叹说:"写作确实是一种漫长而孤独的过程,很容易让人忽视身体的需求。可惜,我们的大脑并不是一台永不疲惫的机器。"

尽管伍尔夫自己常常处于饥饿状态,但她的创作热情却从未消退。她笔耕不辍,几乎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坐在书桌前,不停地构思和书写。有时候,她会一连几个小时都不离开座位,直到实在坐不住了才勉强休息一下。

伍尔夫的丈夫莱纳德·伍尔夫回忆说,妻子在创作高峰期常常整日埋首于手稿之中,连饭都忘记吃。有时候,他必须主动提醒她保重身体,但伍尔夫通常只是漫不经心地应付一下,然后又重新沉浸在创作之中。

伍尔夫长期的饥饿和过度劳累,严重影响了她的身心健康。她时常感到头晕目眩,身体虚弱乏力。有时候,她甚至会因为低血糖而晕倒在工作室里,不得不被人送往医院救治。

伍尔夫在日记中写道:"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台老旧的机器,随时都可能因为缺乏维修而停机。我知道自己需要好好吃饭休息,但就是无法摆脱这种痛苦的创作状态。"

尽管伍尔夫深知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作息问题,但她认为这是思考者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她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极度投入和牺牲,才能够激发出最丰富的创造力和洞察力。

伍尔夫在散文集《自己的房间》中写道:"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思考者,就必须准备好付出巨大的代价。你必须把一切都奉献给思考和创作,包括你的健康和生活。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最深刻的洞见。"

这种对于思考和创作的极端执着,一直伴随着伍尔夫的一生。即使到了后来,当她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时,她也很难完全摆脱这种痛苦的创作状态。或许这就是思考者的宿命吧。

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始,到德国哲学家尼采,历史上许多着名的哲学家都可以算得上是"吃货"。他们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美食的同时,也从中获得了对人生的独特洞见。

苏格拉底作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据记载他非常热衷于美酒佳肴。在雅典,他经常出没于酒馆和饭店,与朋友们一起畅谈人生哲理。他认为:"最大的幸福就是与知心朋友欢聚,品尝美食美酒。"苏格拉底认为,人生苦短,应当尽情享受美好事物,而美食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再来看德国哲学家尼采。尼采在其着作中多次表达了对美食的热爱。他说:"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是不可能是个素食主义者的。"他还认为,"只有充满情趣的人生,才配得上幸福的人生。"尼采热衷于美食美酒,并认为这种追求感官享受的生活态度,也是通往智慧和真理的捷径。

这些哲学家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美食,并非仅仅出于味觉享受,更多的是源于他们认为饮食蕴含着人生的智慧。

孔子就曾说过"食不厌精,而作不厌详"。他认为,对于美食的品鉴和追求,不仅是一种感官享受,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认知。正如孔子所言,一个人若能恪尽饮食之道,必然也能认真对待其他方面的人生追求。

又如柏拉图,他曾提出"一饱而知天下事"的着名观点。柏拉托认为,只有当一个人能够真正满足内心对美食的需求时,才能够从容不迫地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可见,他视美食体验为通往智慧的一个必经之路。

这些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无一例外地把饮食奉为生活的核心。他们认为,人生苦短,理应尽情追求感官上的满足和快乐,而美食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孟子曾经说过"食色,性也",即把食和色视为人之 本性中不可或缺的两大需求。可见,在孟子看来,饮食是与性欲并列的人之根本需求,是构成人生的根基所在。

再如柏拉图,他在《理想国》中提出,在理想国中,人们应当过着简单的生活,饮食节俭,但同时也要充分关注对美食的享受。可见,即便在理想国这样一个追求善良正义的场景中,饮食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不论是古希腊还是中国传统,这些哲学家们都将饮食奉为人生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对美食的品鉴与追求,才能真正达到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智慧的获得。他们的这种"吃货哲学"无疑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了独特的启示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