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世界的神秘多彩(八)

寻找古大陆的海下遗存

中国远洋海下地质勘探科考队在着名海洋综合科学家兼领队长潜龙的带领下再次乘坐着特大型中微子探测远洋科考船于七月下旬二十二号来到了南海与印度洋交界处的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是连接印度洋和南中国海的重要航道。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海上运输通道之一,同时这里也拥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生态系统。

马六甲海峡的海底地质主要是由沉积物和复杂的构造特征组成的。它位于苏禄海板块和亚洲大陆板块交界处,这种构造复杂性导致海峡地质条件独特,形成了丰富的地质资源。

马六甲海峡是多种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拥有丰富的珊瑚礁、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科学家通过研究海水质量、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以便于更好地保护这一处宝贵的生态环境。

但是马六甲海峡面临船舶溢油、航道淤塞等环境挑战。国际航运频繁增加了船舶碰撞和石油泄漏的风险,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威胁。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需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些挑战。

马六甲海峡海底潜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包括石油和天然气。二十一世纪初期已经在这里周边海域发现了大量的油气田,吸引着世界上众多公司来此进行勘探和开发,并为当地的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

马六甲海峡及其周边区域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该区域的一些主要海洋生物有:

1.鱼类:马六甲海峡的鱼类多样性较高,尤其是在丹绒加弄和巴生港的河口、红树林和公海区域。研究表明,这些区域的鱼类物种多样性和丰度较高,但也面临着灭绝风险。

2.微型浮游生物:微型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原核和真核微型浮游生物。研究表明,马六甲海峡到南海的微型浮游生物多样性和空间分布存在显着差异,盐度、温度和NO2-N是决定原核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而温度和溶解氧决定了真核生物群落结构。

3.红树林:马六甲海峡沿岸有广阔的红树林生态系统,这些红树林为许多稀有和濒危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如候鸟、猴子、湾鳄等。

4.贝类和水鸟:沿岸的泥滩是贝类和各种水鸟(包括留鸟和候鸟)的天然栖息地,也是重要的鸟类繁殖地。

5.珊瑚礁:南海地区拥有丰富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这些珊瑚礁是多种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包括鱼类、软体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6.海草床:南海的海草床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

这些生物资源不仅丰富了该区域的生态系统,也为当地的渔业和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由于过度捕捞、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威胁,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

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区域拥有丰富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在这些区域中生长着一些独特的珊瑚礁物种:1.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fascicularis)~这种珊瑚在南海广泛分布,能够通过独特的生理权衡机制适应光照梯度差异。研究表明,不同纬度来源的丛生盔形珊瑚对较高纬度低温和弱光环境具有不同的适应策略。三亚本地的丛生盔形珊瑚能够通过调节脂肪酸结构以适应环境季节波动,而南沙来源的丛生盔形珊瑚则由于摄食能力较差导致脂类储存不足,无法适应三亚鹿回头湾的环境季节波动。2.半叶千孔珊瑚(Goniopora lobata)~这种珊瑚以其独特的板状结构而闻名于世,通常生长在较浅的水域。它们对水质和光照要求较高,因此在水质清澈、光照充足的环境中较为常见。3.团块滨珊瑚(Porites cylindrica)~这种珊瑚是南海常见的造礁石珊球之一,它们能够形成密集的团块结构,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这种珊瑚对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但仍然面临着海水温度上升和海洋酸化的威胁。4.多曲杯形珊瑚(Turbinaria sp.)~多曲杯形珊瑚以其多曲的杯形结构着称,能够在多种环境中生存。它们对温度和光照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在不同深度的水域中生长。5.迈氏条尾能(Taeniura meyeni)~这种鱼类是南海珊瑚礁水域中的优势种之一,以其宽大的胸鳍和尾部的条状花纹为特征。它们在珊瑚礁中寻找食物,对珊瑚礁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6.长吻裸颊鲷(Lethrinus miniatus)~这种鱼类是南海珊瑚礁水域中的优势种之一,以其长吻和鲜艳的体色为特征。它们主要在珊瑚礁中觅食,对珊瑚礁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7.胡椒鲷(Plectorhinchus pictus)~·胡椒鲷是南海珊瑚礁水域中的常见鱼类,以其身上的胡椒状斑点为特征。它们在珊瑚礁中寻找食物,对珊瑚礁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这些独特的珊瑚礁物种不仅丰富了该区域的生态系统,还为当地的渔业和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然而,过度捕捞、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威胁,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