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大明最后倔强

这个世界熙熙攘攘,为名利奔忙,当南京城里的达官贵人,挤破脑袋打开城门迎接清兵时,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出以飞蛾扑火的姿态从明孝陵杀到南京城神策门下,想要从清军手里夺回南京的城门,将清军赶出南京。

这支军队是守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陵墓的守墓部队,被称为孝陵卫,这支身着破烂军装,拿着陈旧武器的明军,用他们自己最后的倔强,扞卫着大明朝最后的荣光。

1398年朱元璋病死后葬于明孝陵,明朝廷挑选了5600名擅长骑射的官兵组建守卫明孝陵的孝陵卫。并规定这些人老去后,他们的子孙可以世代承袭职务守卫明孝陵。到了明中期孝陵卫因为明朝廷曾经划拨给孝陵卫的屯田制度发生巨变,卫卒生活困苦,因此造成大部士卒逃离。

随后,又由于北方战事频发,卫卒又被调离大部分,因此到了1546年(嘉靖二十五年),孝陵卫将士仅有不到两千人。

此时他们的指挥官是孝陵卫末代指挥使梅春。梅春的先祖叫梅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朱元璋临终前嘱咐梅殷辅佐继承皇位的皇太孙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在封地北平(后改名北京)起兵反叛,企图夺取侄子的皇位。梅殷奉命驻守淮安,多次击退朱棣的燕军,朱棣被迫绕过淮安,改从扬州攻陷南京。

朱棣成功夺取皇位,成为历史上的永乐皇帝,见天下大局已定,梅殷被迫投降。但梅殷依然心怀建文帝,咒骂朱棣,最终被朱棣流放辽东,在流放途中被押送的锦衣卫推入水中溺死。梅殷死后,朱棣打发梅殷的儿子去做守墓的苦差,梅家开始世代承袭孝陵卫指挥使职位,传至梅春这一代已经历经两百多年。

由于孝陵卫人数太少,再加上历史原因,南京的弘光朝廷对这支守陵的卫队并不在意,甚至到了无人关注的地步。就连发军饷的时候都不去通知他们,每次都需要指挥使梅春亲自到南京兵部,去讨要一番,才能拿回部分军饷。

每当他们到南京兵部索要自己的军饷时,常常被人讥笑。说他们是坐吃等死的守墓军,面对着各种刁难,这支大军还是毅然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守卫在南京朱元璋的陵墓边。可以说他们是当时南京衣食无着,生活最为困苦的一支官军。

当守备南京的赵之龙决心投降的时候,便给在南京的所有部队下达了命令,但他却遗漏了这一支数千人的孝陵卫,也许在他心里根本就没有把这一支部队当回事。

而这位表面上义正言辞,背地里贪生怕死的高官赵之龙,其先祖名叫赵彝,赵彝在建文年间被建文帝任命为永平卫指挥佥事跟随官军迎击燕王朱棣。赵彝却在关键时刻变节投降,协助朱棣攻陷南京,朱棣登基称帝后,赵彝被封为忻城伯。赵家历代都受到朱棣一脉的重用,

当京营的官兵们投降后,没有人会想到这支已经被遗忘的军队居然会奋起反抗。当清军到达南京城外时,指挥使梅春便召集孝陵卫全部人马,准备随时投入到守城之战中。但他们没有等到守城增援的召唤,却听到了弘光皇帝飞快的地逃跑出城,满朝高官显贵开门投降的消息。

面对着这样的消息,梅春开始并不相信,可当接到下属报告,清兵已经开始占据南京城门的时候。梅春才发现这原来都是真的。梅春一时心如刀绞,气愤难平,回身看着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对着众人说道:“我等世受皇恩,守卫太祖陵墓200年,没想到却遇上了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日子。如太祖地下有知,必不能瞑目,如今国都陷落,太祖陵墓也将落入蛮夷之手。”

“我孝陵卫生不能保大明疆土平安,死也要守卫太祖陵墓安宁。今日誓与国都共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