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
南沙湾:“澶渊之盟是很好的历史事件,用最少的钱换来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发展。
边境不打仗开放贸易,宋朝文化经济鼎盛多亏了这个澶渊之盟。”
绿色头:“这就是你们的战略眼光?短视!拿下燕云十六州,作为防守屏障,大金就不可能长驱直入。”
兜兜:“那也应该现实一些吧。都已经打到河南了,还想什么燕云十六州?
北宋真有实力打过去能和谈吗。
澶渊之盟是双方都无力也都不想打了才签订合约。况且这又不是屈辱条约。”
太清晰:“宋占据了上风,就应该继续打下去,就算两败俱伤,以宋的恢复能力,怕啥,相反辽肯定顶不住。
拿下燕云十六州你就不会被动。屈辱求和换来暂时的安定,迟早也被人家看准时机打你。”
兔子帕特:“关键北宋没占上风。宋真宗都恨不得要迁都了,要不是寇老西主战,宋真宗都要往南撤了。”
裹了婆婆:“就是无能,你见过哪个战胜国还需要给金银财宝的,辽没有灭宋跟当时辽国主将被杀有很大的关系。”
隋民:“没见过!咋赢了还要给敌国送钱啊?”
唐民:“俺也没听过还有这样的!”
呼雷婆母:“不要光看辽国,西北还有西夏要防,不可能要拼成两败俱伤。”
兜兜:“对于当时宋廷来说,他们觉得是赚的 。觉得用岁币就安抚住了契丹 ,但是对于契丹来说,他们也觉得是赚的。
毕竟檀渊之盟的背景条件是契丹一路南下势不可挡,要不是契丹内乱,宋朝早被平推了。”
咸鱼翻身:“赵恒封禅时跟老天说,老爹呀我签了个澶渊之盟。
我认了个兄弟给您又认了个儿,我只要一年给他十万两银子、二十万匹绢就不打我啦,我棒吧!快夸夸我!”
汉民:“这皇帝可真丢人!”
唐民:“我不是听说得有大功绩才能去泰山封禅的吗?”
明民:“对啊!就是知道他去了,俺们陛下都不想去了。”
西汉·武帝·刘彻:“赵兄此举,真乃‘智慧’之举啊!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换取的不过片刻安宁,这‘投资’当真‘精明’。
朕若在位,定要让四夷臣服,何须如此‘慷慨解囊’?
汝这‘兄弟’和‘儿子’认得可真是‘划算’,老天要是有知,怕是要笑掉大牙吧!”
明月湖:“本来只是个缓兵之计,但是后来的皇帝苟于偏安反而成了祸患。”
绿色头:“澶渊之盟(1004):双方结为兄弟之国。
绍兴和议(1141):宋向金称臣。
隆庆和议(1064):宋和金结为叔侄之国。
嘉定和议(1208):宋和金结为伯侄之国。”
唐·太宗·李世民:“澶渊之盟是何条件?”
咸鱼翻身:“澶渊之盟啊,就是北宋和辽朝在1005年那会儿,俩国家握手言和,签了个和平协议。
按协议,宋辽成了兄弟国家,辽圣宗得叫宋真宗一声“哥”。
宋朝这边呢,每年会给辽朝送10万两银子,20万匹布,算是岁币。
两国以白沟河为界,谁也不惹谁,还特地在边境开了贸易市场。
这协议一签,宋辽之间的战火算是熄了,俩国家安安稳了120多年,这期间,两国的经济、文化也交流得挺热乎。”
宋·太祖·赵匡胤:“这般的协议,虽换得一时之安,却也让人瞧得咱们大宋软弱了啊!
岁币绢银,年年供奉,这哪里是兄弟之国,分明是买来的安宁。
若是我赵匡胤在位,定不会让外敌如此轻视,咱们大宋的江山,要靠自己手中的刀枪来守护,而不是金银财宝啊!”
秦·始皇·嬴政:“区区岁币,岁岁北送,何其软弱!
吾在位之时,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以武力定四海,何曾向人低头称臣?
真宗此举,虽得一时太平,却失万世之威。大丈夫立于天地间,当以力证道,以德怀远,岂能以金帛易尊严?”
唐·太宗·李世民:“以岁币换太平,确是权宜之计。
澶渊之盟虽似屈辱,却能保百姓安宁,商贸流通,亦不失为上策。
然则,为君者当自强,不可常以财物求安,否则后患无穷。
朕若在位,必励精图治,强军固边,使四夷不敢轻犯。”
宋·真宗·赵恒:“诸位先贤所言,皆有深意,然时移世易,情势不同,澶渊之盟实为当时之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