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些自恃身份高贵的读书人而言,下田耕作的确算得上是件失体面的事。
但是如果是和皇帝一起耕田。
那感觉又不一样了。
尤其还会跟皇帝一同登上报纸。
虽算不上名留青史,
可在他们这个年纪,他们这个身份,足可以拿出去吹嘘一二了。
老朱是个雷厉风行的性子。
在东宫快速施行了一众应试举子轮转的制度,制出表单,又令应天府衙收拾了足够的农具后,他便轻装简行,刚过午时,便领着少许侍卫和几百号换了常装的应试举子出城耕田去了。
正如朱标所预料的那样。
闲的发慌的老朱收到教一众应试举子耕田的的请求,那就像是瞌睡有人送上枕头一样,别提多来劲了。
路上撞见不少百姓。
看着一大批锦罗绸缎的举子们都扛着农具,跟在一个皓首老头后面行走,都啧啧称奇。
许多面皮薄的举子们都不敢抬头看人。
只有随行的大明报社记者坐着马车,不停在随身小册上挥舞着笔杆子。
与他一起的,还有一名画师。
有好事路人也一同跟上。
随后就见他们急行军出了应天府,还未到分配给国子监耕作的官田,不少人举子就已经累的气喘吁吁,将扛着的锄头变作了“拐杖”,引得不少围观百姓都暗暗发笑。
“原来读书人也要下地的吗?”
“别的朝代不用,可换做和咱们一样,从田里长大的大明皇帝就不一样了,报纸上说咱大明皇帝当初那也是种田的好手呢。”
“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除了咱大明皇帝,这古往今来的天底下,有哪个皇帝能叫国子监的监生们必须下地种田的?
“这倒是。”
听着往来路人的的小声议论。
这个在百姓面前一副耕田老农模样的老朱,嘴角那是止不住的上扬。
自从大明报社的报纸发行。
报社就曾以老朱的自述,结合百姓的评价,分期给百姓描绘了一个出身卑微,重视农耕,爱民如子的皇帝形象。
至少在报纸影响力辐射的应天府范围内,老朱的形象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正面改观。
要是此后几日的报纸,再刊上他老朱带着一众读书人下田耕作的事迹,并配上报纸第一次增刊和附图,他的好形象定然能传遍整个直隶。
真是想想就让人激动。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