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两万人去哪儿了呢?

因为李秀衣去了汉中。

走之前,为了避免出现有关大周方面的军务无人操持的局面,所以她特命自己的心腹徐山海留了下来。

虽说平日帅帐论事,以徐山海现在的职级也决定不了什么......

但既事关大周,那象征性的询问还是有必要的。

这也是为了避免产生必要的矛盾嘛。

而随着帐前甲士离开。

不肖多时,一头短发,身着精甲的徐山海便大步走来,对着帐内二人拱手道:

“徐帅,姜帅。”

姜年点了点头,上前直言道:

“徐校尉,时间紧迫,我长话短说。

“你久跟在绣衣侯身边,那不知你对大周近十年来的所经历的战况了解多少?”

望着那严肃的神情,徐山海大概也能明白事情的严重性,所以当下并没有托大。

而是仔细思索片刻后,抬头答道:

“只要是叫的上名字的战役,不敢说全都了如指掌,但最起码也都略知一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是李帅常常跟她说过的一句话。

所以,闲来无事之时,李帅总是会将过往战报翻看一遍又一遍。

一方面,是为了做战后复盘总结。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希望能从中再汲取到更多的经验!

毕竟,按照李帅她自己的说法,如今她能有的成就,几乎全都是靠战报分析得来的。

那由己度人。

她自然希望自己也能从中有所收获。

故,每每总结整理军报之时,都会特意将自己也带在身边......

这也是为什么,她虽然来大周的时间不算长,却有自信拍着胸脯这么说的原因所在!

大周从衰败到崛起,再从崛起到衰败,每一场仗如今的她都可谓耳熟能详。

可以这么说。

整个大周除了李帅,就是当今陛下都未必能有自己这般了解!

而姜年在见到她如此自信,也是目光中不由得闪过一抹讶异,当即沉声追问道:

“那,当年萧关那一战呢?”

“萧关......”

徐山海略有思索,随即便说道:

“可是当年武宁公之子败于北凉名将崔澄之手后,被凉骑一路南下,攻境夺城,最后只能靠鹿鸣军前去救场的萧关之战?”

姜年点了点头:

“不错,我想知道,那一战,大周方面是如何记载战况的?”

徐山海想了想,答道:

“锦业九年,青衣毒士于襄樊提军十万北上萧关,与北凉大将崔澄相战,此战共击退凉骑五万,损兵两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