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一章 扶风法正

今后恐怕就没好日子过了。

就见李儒急忙冲着刘俭保证道:“丞相放心,李某一定是不辱使命。”

……

李儒这一次确实没有诓骗刘俭,他确实做到了!

他亲自前往扶风郡,将扶风法氏的法正请到了长安。

但其实仔细研究,这并不是李儒的功劳!

刘俭的声名早就传遍了天下,先前法家不响应董卓的征辟,是因为他们觉得董卓不配。

但是跟董卓相比,刘俭可不一样。

在这个天下间,不论是声名还是军功和文韬武略、刘俭都是首屈一指的。

可以说,现在的刘俭已经代替了袁绍,成为天下楷模。

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刘俭派人来征辟法正,可以说是给了法家好大的面子。

扶风法家的人几乎都没有犹豫,就让他们的子侄法正来到了长安,与李儒一同面见刘俭。

法正现年二十一岁,但已经是扶风有名的才俊名士了。

当然,这跟他本人的能力有关,也跟扶风法家对他的扶持有关。

毕竟名门家族的人想要出名并获得资源,比那些普通的家族要容易很多,这是人类自打组建社会关系之后就一直固有的规律。

即使是两千年后,也并不例外。

法正随同李儒来了长安之后与刘俭见了面,并接受了刘俭的考察。

刘俭非常善于考教手底下人的,能够较为准确的试出手下人的才华。

他对法正的考试,没有一项是有关经文的,全部是时政、民生、种田、技术、杂学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令刘俭颇为惊讶的是,法正对于刘俭所询问的这些关于民生、政治、杂学的常识都是非常精钻,而且能够表达出很多自己的观点。

刘俭断定他平日里一定是下了非常大的苦功。

按道理来说,像他这种名门子弟,特别是其祖父,还是经学名士……他的主要精力都应该放在学经上,如何反倒是对这些各种时政以及民生诸道这么了解呢?

而且听他的回答似乎都并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长久的积累以及经过深思熟虑,特别他能够与刘俭产生一些共鸣,彼此交流!

他还会根据刘俭的提问,反问出一些很经典的问题,让刘俭大为欣赏。

“孝直果然是难得的青年才俊啊。”

刘俭最终给了他这么一个评价。

法正见刘俭如此夸赞,急忙向着他行礼说道:“正能够得到丞相赏识,实是毕生之幸,正此生最渴望的,就是希望能够得遇明主,辅佐其成就大事,今番遇到丞相,实乃得偿平生之所愿!”

刘俭笑着冲法正招了招手,让他坐下:“不必如此客气,不过吾倒是有一件事心有不明。”

法正很聪明,他大概能够猜到刘俭心中所疑。

“正知晓丞相想要问什么。”

“哦?孝直竟果然如此机敏?这倒是有趣,好,那我就问问孝直,你觉得我想要向你所问何事?”

法正正容言道:“扶风法家乃是经学世家,吾祖父更是关西名士,家族之争,以经学而论长短。”

“大将军觉得法某应该是长于经学,而短于时政民生之事,然今日大将军考教于我,却见正长于民生之道,所以大将军想要询问我这到底是为何?”

刘俭哈哈大笑,说道:“孝直不但是精于时事民生,而且善于揣测人心,这一点也非一般青年才俊所能及,不过你越是这样机敏,我就越能放心的让你去凉州办理大事了。”

法正笑道:“其实某精通数算,商道,民生,杂学,乃是近年之事。”

“法某自幼秉承家族之训,恪守学经,拜访名师,渴望能够在经学上取得造诣,毕竟这是我法家数代的扬名之法。”

“但是法某在五年前就已经改变了自己的目标,不再研习经学,而是主动学习关于民生水利农耕等各种诸道,因为法某知道当年丞相与董卓共同执行新政,这个天下早晚有一天会变。”

“抱着经学典籍指望得到仕途,扬名天下,家族代代不衰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虽然很多名门望族并不甘心,但是在法某看来,这就是这个天下的实情,虽然法某也心有不愿,但我知晓这是大势所趋,若是某不改变自己的观念,那整个扶风法氏早晚必跌于末流。”

法证的话让刘俭很是动容。

显然,若是天下所有的望族子弟都能有法正这样的觉悟,那么大汉的改革就一定会容易许多。

身为被改革碰触利益的群体,法正却没有与那些其他的家族抱团使劲的维护旧制度,而是以改变自己,学习新东西,接纳新东西,顺应这个天下的走势作为目标。

他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的完善自身,不让时代来顺应自己,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来适应这个时代。

这样的人说实话,让刘俭有一种共鸣之感,真是励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