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最像末人社会的丞相

第一节 用尼采的末人概念看汉代的丞相

在汉代丞相中,要判断谁更像末人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根据末人社会的特征以及汉代丞相们的行为、思想和影响来进行对比。然而,由于历史记载和文献的局限性,直接对比汉代丞相与尼采的末人概念是较为困难的,因为两者来自完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但我们可以尝试从一些可能的相似之处进行推测。

首先,末人社会的特征包括缺乏热情、志气、个性和创造力,追求安逸和享乐,缺乏高尚的精神追求。在汉代丞相中,虽然大多数人都曾为国家作出过贡献,但也有一些人在晚年或某个阶段可能表现出类似末人的特征。

石庆:他在职九年却只是摆设,谨小慎微,没有显着的政绩或创新。这种谨慎和缺乏作为的态度,可能与末人的“缺乏热情、志气”和“追求安逸”有一定的相似性。

《史记》记载石庆“在位九岁,无能有所匡言”,这表明他在丞相任期内未能对朝政和百姓提出有重大影响的建议或改革措施。

赵周:他在任职期间记载较少,后因履职不力入狱后自杀。这种缺乏作为和最终的失败,也可能与末人的特征相吻合。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推测仅仅是基于有限的历史记载和文献进行的,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这些丞相们的真实性格和行为。此外,汉代丞相们的角色和职责与现代社会的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直接对比可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可以尝试从某些方面推测汉代丞相中谁更像末人社会中的人,但这种推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应该更加全面、客观地考虑其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

第二节 什么是尼采的末人社会

尼采的末人社会概念,源自其着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言,指的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状态及其中的人类类型。以下是关于尼采末人社会的清晰归纳:

末人的定义:

末人(Der Letzte Mensch)在尼采的哲学中,指的是一种无希望、无创造、平庸畏葸、浅陋渺小、枯涸贫乏的人。 他们没有梦想、没有信仰、不冒风险、贪图安逸。

尼采这样形容他们:“这些人白天有自己小小的乐子,晚上也有自己小小的乐子,但非常看重健康。‘我们已经找到快乐。’末人们说,眨着眼睛。”

末人的特征:

思想上:缺乏热情和志气,思无逻辑,从众媚俗,缺乏个性,趋炎附势,崇拜金钱和权势。

行为上:想象力枯竭、创造力贫乏,说话做事小心翼翼,整天斤斤计较,疑神疑鬼,活得畏畏缩缩,战战兢兢。

道德上:信奉奴隶道德,软弱、依赖、幼稚、怯懦、懒惰、固执、机械、堕落、任性、自负和保守。

末人社会的状态:

社会风气:追求安逸和享乐,不再考虑高贵的精神生活,社会充斥着喧哗与躁动,庸俗与肉欲。

知识获取:末人们虽然忙碌于获取各种知识,但学到的知识错杂凌乱,无法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版图。

价值观:重视健康和快乐,对名利和地位津津乐道,迷信投机钻营的权术。

末人与超人的对比:

尼采将人类分为末人和超人两种类型。超人藐视权威,思想和行为特立独行,勇猛刚强,行动力强,而末人则与之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