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衍和尚这次教一半留一半,让朱瞻基去想,其实就是在试探燕王府里面有没有人能给朱瞻基解惑,看不看得懂《资治通鉴》,懂又懂到了什么程度。
只能朱瞻基一去道衍和尚那边上课,小孩子没心眼,是很自然的就会说起这些的。
道衍和尚就这么一篇文章,就能探出燕王府的一部分底蕴。
多说几篇,整个王府里大家都在什么层次他一目了然。
是个人,就会有私心,谁也不知道这个私心会导向哪里。
有些人的试探是为了明哲保身,有些人则是为了找到一击即中的死穴。
很多时候,在事发之前,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死穴已经暴露出来了。
而且徐氏突然想到,回了京师,朱瞻基必然要去大本堂上课。
到时候同样的情况还是会发生。
孙子的记性实在太好,那么些繁杂的人名地名,只要讲过,基本就不会忘。
这样的学生教起来是很让人痴迷的。
不知不觉就会越教越多,夹杂的私货也会越来越多。
这个对朱瞻基非常不好。
一张白纸,前面的人画好了底子,后面的人就很难下笔。
徐氏要在朱瞻基进学堂前,提前做持笔人。
之前她顾虑着朱瞻基太小,不能理解这其中的差别。
但昨晚朱瞻基的那疑问,跟最后的总结,就说明朱瞻基完全能够融会贯通。
她必须从帝王的角度,把《资治通鉴》这本帝王之书里的条条道道,早早的讲给朱瞻基听。
让朱瞻基在进学以前就能独立思考。不受他人观点的影响有自己的见解。
将来才不至于让学堂里那些大儒左右了去。
朱允炆就是个典型的被左右了的且失败了的例子。
一个当君王的人,无法完全掌控军权的情况下,谈什么文治!!!
这狗屎一样的认知,居然也是大本堂教出来的。
说到最后,徐氏都有点激动了。
反正孙子不能让别人嚯嚯了。那么聪明的一个大孙子!
“这样,也太辛苦娘了,”
张欣搂住徐氏,有点想哭。
婆婆真的是,什么都想在了最前面。
“也就是到小胖这里了,以后你的孙子,你教。再往后,也就当个傻瓜皇帝罢了,那会我们都埋土里了,管不了!”
徐氏想说朱瞻基运气好。
这真就是赶趟,要不是身体大好,她真没这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