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倒是说说,还有什么猫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块确实是朱棣没有什么认知的地方。
十岁以前,家里吃喝是爹娘操心。
十几岁当亲王了,这家里的吃喝还是爹操心,岁禄即便逐年减少,那也是够吃够喝的。
到了这会,自家王妃跟儿子还有儿媳妇也把王府的进项整得明明白白。
“挂靠。”
张昶只说了两个字。
朱棣还没做出回应,刚刚进门的道衍和尚倒是听见回了一句:
“谁要来挂靠?”
“见过大师。”
张昶赶紧起身施礼。
“阿弥陀佛——”
道衍和尚合掌还礼。
“懂了。”
朱棣对挂靠略有所知。
他爹盲目优待士人,连刚刚读书的也很给面子。
只要当了秀才,不用交赋税,不用服徭役,犯法也格外宽容,见县官不跪,每个月还能领粮食。
他实在觉得没必要。
围绕着他爹的那圈文化人,老臣子,表面上大义凛然,什么为国为民,慷慨大义的。
实则对于士人的利益,那是半点不让。
朝廷里定下来做为祖制的赋税跟徭役,全都是老百姓担着,士人那边不就是越过日子越好么。
他们越好,就越能有余钱买更多的地。
好家伙。
细思极恐啊——
【小科普:明朝登记人口的本本叫“黄册”,登记土地的本本叫“鱼鳞册”。
洪武二十六年,全国账面人口6千万人,有明一朝,登记在册的人口一直在6千万上下浮动。实际远远不止。
洪武朝初期,造册登记的赋田是857万顷,到了弘治十五年,在册的赋田成了422万顷。
整个明朝,有权的人不用交税服役,有钱的人通过各种方式隐田隐户逃避交税服役,真正交税服役的全是没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