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黄埔军校歌声扬(下)

黄埔汉中分校的负责人称主任。第一期的主任是祝绍周(止1939年12月)

校本部内设机构有:特别党部、办公处、教育处、政治部、总务处、经理处、军医处、会计室、文书科、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驻一分校通讯处。

一分校将校云集,师资力量雄厚,招生宁缺不滥,管理严格,教学有序。

当时学员半年每人发军毯、军被、军单各一床,夏单冬棉各一套,鞋袜手套各一双。

除了每个月可领取军粮45斤和菜票若千之外,还能几元军饷,学员在休假时偶尔改善生活。

早餐吃一碗稀饭,就一点酱菜,中午和下午半饭盒米饭,其中还加有蚕豆,六人围一摊吃半洗脸盆汤菜。

每顿基本上不是白菜就是萝卜片或者茄子、黄豆芽等菜。味道也只有盐味,汤上漂着零星油花,没什么油水。

学员隔两周能吃上点荤菜,算是“打牙祭”。

早上起床集合、点名、跑步、晚自习、晚上休息前还要列队集合点名,集体唱歌或“精神训话”。每天早上起床到晚寝,中间十六个小时,除三餐吃饭时间、中午有一个半小时休息或就诊。

除此之外不是出操就是上课等集体活动。

彼时的汉中,素有“天府之国”和“西北小江南”的美誉。虽然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物产丰富得令人咋舌,堪称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然而,这片富饶之地却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充当关中、河南与重庆三地间的战略缓冲地带。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南来北往的庞大军队频繁调动如家常便饭。

不仅如此,为了确保前线战事顺利推进,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队伍也纷纷涌入汉中,其中包括负责运送粮草的民夫、马队、医治伤员的军医、打造军械的工匠、以及汉中军用机场修建人员等等。

面对如此庞大规模的军队和后勤人员,汉中所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

所有的粮食及其他生活物资几乎全部依赖于这个小小的盆地自给自足!

尽管汉中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要满足这么多人的需求仍然并非易事。

虽然被誉为“军队灵魂”、“抗日军官摇篮”的黄埔军校学员,也没有什么特殊待遇!

随着物价上涨,学员们两周才能吃一次肉,教官可享受“尊师餐”,饭菜略丰。

他们最初用的是汽灯,后来才用上了电灯。

教学分为政治教育、军事专业学习、军事训练等。

政治教学内容主要有孙中山总理遗训、五权宪法、建国方略、国民党党史、校长言行录、列强侵华史、经济与法律等。

还要学习背诵“军人读训”、“党员守则”等。

军事专业教学共同课目有两类,一是课堂讲授,主要有步兵操典、射击规范、阵中勤务令、陆军礼节、内务规则,以及军制、兵器、战术、筑城、交通、地形学等教程;

二是室外操作,由四方面组成:

(1)基本教练,有单兵基本动作、持枪教练,以及班、排、连、营合成教练;

(2)战斗教练,有单兵战斗动作,班、排、连、营合成作战,演练进攻、防御、追击、退却、遭遇等战术技术;

(3)野外教练,有单兵侦察、步哨,班、排、连行军,以及驻军警戒、勤务等;

(4)技术教练,有刺杀、投弹、武术、体操、体育等。

1937年11月15日,汉中一分校开学,有学员1750人。按中央军校本部序列,编为第14期。下设第三、第四两个总队,5个大队,每大队下设4个队,共20个队。

第三总队学员1937年11月入校,下设3个大队;第四总队学员1938年1月入校,下设两个大队。

第14期共有队及区队长90人,其中中校9人,少校17人,上尉39人,中尉13人,少尉12人。

1938年9月,由于前方急需人才,第三总队学员提前毕业。

1939 年 1 月,阳光明媚,微风拂面。

在这个充满希望和期待的日子里,第四总队的学员们迎来了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毕业。

在毕业前夕,一场盛大而庄重的阅兵式在汉中北校场上举行。

数千名英姿飒爽的学员们身着整齐的军装,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接受着检阅。

他们昂首挺胸,神情肃穆,展现出军人的威严与风采。

现场气氛热烈非凡,观众们掌声雷动,为这些年轻的战士们加油助威。

紧接着,在总队部大院里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毕业典礼。

中央军校本部专门派遣官员前来主持仪式,以示对这批学员的重视和关怀。

在典礼上,领导们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鼓励学员们奔赴抗日战争一线,为国家和人民奋勇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