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郊外,比后世的山区还要落后。
不认识路不怕,她有地图!按图索骥,她骑车向大海的方向骑去。
她想好了,只要大方向对了,她肯定能去到海边的。
一路上走了好几次岔路,有一次更是骑进了庄稼地。
好在她方向感不错,始终没有迷失方向。路没了她就收起电动车步行,遇山翻山,遇水寻桥,摸了半宿,别说,天亮了,还真被她摸到了海边。
韩昭昭坐在海边的礁石上嘿嘿傻笑,就说嘛,有志者事竟成!
这不,真被她找到海边了!看地图,这里距塘沽码头只有十几里,回去走这条路,应该很容易。
远处,有一个村庄,看样子应该是个渔村。在地图上的名字显示为姜家庄,现在应该改名了,叫前进大队。
村前有个小码头,正泊着十几条小船,两条稍大点儿的船。
这个年代的船大都是木制的风帆船,大船长二十米左右,应该是大队集体的。
小船远远看去像小碗一样大,这难道就是天津本地人戏说的一根扁担挑两条的小木船?
这年代,渔民的生产工具落后的很,最好的船不过是鬼子留下的机动铁船,一般会被政府分给各大运输部门或下面的公社。
数量极少,渔村是分不到的。
韩昭昭心里发寒,就凭这些比桌面大不了多少的小木船,渔民们还去海里打渔,这不是老寿星上吊――嫌命短吗?
大海可不是内陆的淡水湖泊,水面平静无波,大海的风浪可是很大的!
就这种船,别说抗风浪了,好天好地的普通海浪它们也抗不住呀,用这种船打渔,难怪渔获数量上不去呢!
渔民们也就在海岸附近下下网,能有大收获才怪了!
她曾听后世的老人们说过,这年代海捕技术落后,海水环境也没被污染,渤海湾的鱼类资源还是很多的。
尤其是黄花鱼、带鱼、鲅鱼特别多,鱼多就不值钱,听说有些渔村把黄花鱼喂鸡喂鸭子,甚至埋进地里沤肥。
那时候她听了那个心疼哦!
后世大黄花鱼几乎绝迹,两三斤以上的,每斤卖几千上万,有钱人挥舞着钞票还要托人才能抢得到。
韩昭昭在礁石后找了个隐蔽背风的地儿,坐下来先吃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