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准备刚一波

万历驾到 青橘白衫 2263 字 3个月前

紫禁城,文华殿。

朱翊钧看着手中的奏折,表情有些复杂,不知道是失落还是欣慰。

欣慰是因为自己这么多年的布局,到了现在终于见效了,商税这个坎过去之后,自己对大明的掌控就真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了。

从这一刻开始,大明的羁绊基本上就消除掉了。

失落是因为这一次自己憋着要干一票大的,可是人家不给自己这个机会,自己还没动手,他们就怂了,仿佛一拳打在了空气上。

朱翊钧只是记得万历的矿监被废除了,税使被打死了。

可是事实上初期的时候,事情并没有发展到那个地步,前期大家也没有全都站出来反抗。只不过宦官征税的弊端很大,使得官绅受不了了。

官宦到了地方,他们也不是按照规矩办的人。

他们办事很简单,只有一条,那就是捞钱。捞到的钱财,一部分送进了宫里面,用来稳固自己的地位,以便自己继续捞钱。

另外一部分则是自己贪污了。

捞钱的方式就更简单了,基本上就是怎么能捞钱就怎么捞。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设卡,在沿江、沿河、道路桥梁处都设置了重重关卡收税,而且多多益善。多如牛毛的税收使商家已无利可图,商家纷纷停产,经济几乎陷入停滞。

宦官们及其随从出任矿使后往往与地方地痞无赖相勾结,在地方上欺压官民、掠夺富户、为非作歹。并把掠夺的巨额税额私自截留,中饱私囊。

有人统计,万历二十年到三十三年,矿使向国库上缴银两三百万两,私自截留所得八九倍于上缴之数。

这样干下来的结果就是富户不在经营,生产陷入了停滞,工人失业。

要知道在这个时候大明,土地兼并很严重,很多没有土地的百姓选择进城务工,而进城务工,也的确是百姓的一条新活路。

在江南之地,这种情况就更严重,大明朝人口在五十万到百万以上的大城市,那真是的遍地都是。像扬州、苏州、南京、京城这样的大城,人口都在三百万以上。

当然了,这里面有没有官商借机倒逼朝廷的情况,那肯定是有的。

只不过更多的原因则是简单粗暴的征税政策,税可以收,但是要有限度。在收税的同时,要开发新的产业,要让他们有钱赚。

最关键的一点,一旦工人失业了,那么要为他们找到新的出路,让他们有办法谋生。

在这几个方面,朱翊钧其实早就做了安排。

首先是开拓新产业,内务府的存在完全保证了这一点,同时保证了商路的畅通。加上先收地税,有钱了之后,以地税的钱来拉动内需。

要知道朝廷改军户制为募兵制之后,每年养兵的钱,那就大了去了。

每年军方的采购,那都是各种商人你争我夺的大单子。围绕着内务府和朝廷采购,朱翊钧已经建立起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商人集团。

或者说是权贵商人集团,这个时代抛开权贵去玩商业,不现实。

大明的体制,朱翊钧能够想到的最好方式就是权贵资本主义了。你一个皇帝,你不玩权贵资本主义,估计也就没人和你完了。

至于会不会爆发什么资本主义民主革命,朱翊钧觉得自己这辈子是看不到了。

当然了,朱翊钧觉得权贵资本主义的难点在于阶级固化,如果底层人能够找到通向权贵的道路,那么相对的这个制度就能好很多。

以军功和科举做官成为权贵,这是朱翊钧安排的路,行不行的,试试再说吧!

朱翊钧如果去搞一个人民民主革命,那他的脑子才是抽搐了。

有了权贵资本的支持,商税的事情其实就简单很多了,比如各地的勋贵勋戚,又或者是各地的官商,他们都愿意维护这个制度。

不说其他的,单单是内务府的单子,接单的就没一个简单的,基本上全都是权贵资本。很多官员都从这里面获得了大量的利润,比他们免税的利润大多了。

单单是西北和蓟辽每年的粮食布匹等等的采购,江南一大半商人都被拉过去了。

军方的订单那是一年比一年大,谁会在这个时候脑抽的和内务府闹翻。三十税一而已,给了就给了,没什么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