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晋2

贻患于后

太康末年,由于极意声色,司马炎的身体已经完全垮掉了137

。到太康十年(289年)年底,他的病势转重,不能起床。控制朝政的外戚杨骏、皇后杨芷(杨艳去世后的继后)父女利用侍疾于病床前的机会,掌控局势,禁止百官与司马炎见面。杨氏父女害怕司马炎重用其叔汝南王司马亮,影响他们擅权,遂极力鼓动病重的司马炎答应把司马亮调至豫州。

89

太熙元年(290年)三月,司马炎气息奄奄,整日处于昏迷状态。当时西晋的开国功臣大都已去世,朝臣惶恐不安,无计可施。杨骏乘机将其左右换上了自己的心腹。当司马炎偶尔清醒过来的时候,发现杨骏弄鬼,杨骏所用之人不当,严肃地对杨骏说:“怎么能这样做呢!”下令尚未成行的司马亮参与辅政。但是诏书被杨骏扣押,不为外人所知。过了两天,司马炎病危,杨皇后奏请让杨骏辅政,司马炎点了点头。于是杨皇后便召中书监华廙、中书令何劭,口头传达司马炎的旨意,让他们作遗诏。遗诏写成后,杨芷亲自呈给司马炎看,司马炎“亲视而无言”。两天后的四月二十日(5月16日124

),司马炎在洛阳含章殿驾崩,享年五十五岁。临终前,他还在打听:“汝南王来了没有?”他死后,被葬在峻阳陵(今河南偃师南蔡庄村北87

)。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

司马炎死后,太子司马衷即位,即晋惠帝。杨骏得以总揽朝政。但是不过一年,皇后贾南风发动政变,将杨骏杀死。此后,几位掌握重兵的宗王纷纷卷入争夺最高权力的动乱之中,终于演成了破坏性极大的“八王之乱”。建兴四年(316年),前赵皇帝刘聪派兵攻破长安,俘获西晋末代皇帝司马邺。这时距司马炎之死,还不到三十年。

为政举措

政治

初步确立三省制度

西晋代魏,同曹魏代汉一样,以王朝禅代的方式和平地进行,曹魏时的显贵大都成为新朝的开国元勋。为防止功臣之间为官职高下而引起纷争,司马炎杂糅上古及汉代“三公”的名目,在中央政府设置品级极高的太宰(安平王司马孚)、太傅(郑冲)、太保(王祥)、太尉(义阳王司马望)、司徒(何曾)、司空(荀顗)、大司马(石苞)、大将军(陈骞)等职,号称“八公同辰,攀云附翼”,成为历史上鲜见的因人设官的典型。

89

另外,汉魏以来权力日益上升的尚书机构,在西晋时取得了朝廷大政的决策权。尚书台(省)以尚书令、尚书仆射主掌,西晋初尚书台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度支、屯田六位尚书,后又改置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尚书,六尚书分掌三十五曹,各曹以郎中负具体责任。尚书台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在职权上,都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真宰相,有时皇帝还特置录尚书一职以委任权宠,全极处理尚书台事务,太常等九卿及地方官员,均奉尚书台命令行事。15

中书省、门下省的职权也得到增强。这样,三省基本上取代汉代的三公九卿,成为中央皇帝之下的最高权力机构。16

巩固门阀制度,维护勋贵、士族利益

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巩固门阀制度

曹丕代汉时,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施了九品中正制。由于负责品定人物的各级中正官逐渐为大族名士所控制,这一制度逐渐成为士族操纵选举的有力工具。司马炎受禅后,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这时,品定人物已不按才能,家世是选官论品的唯一标准。各级中正在定品之前,只看对象的籍贯和门第。先世官位的大小反映了门第的高低,其中尤为重视的是“当代轩冕”,所以西晋朝廷的重要官职,几乎为功臣勋贵及其子弟所垄断,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世代相传、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89

太康五年(284年),尚书左仆射刘毅因九品中正制是“权时之制”,不但“未见得人”,反而有八种弊病。于是他上书要求废止该制。在奏疏中,刘毅指出,九品中正制使中正可以任意弄虚作伪,营私舞弊。“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效,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它使朝廷的吏治腐败,“廉让之风灭,苟且之俗成”。由于中正公然接受贿赂,上下其手,所以“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绩于官而获高叙”,真正有才能的人反倒被埋没,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89

与刘毅同时的段灼也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途之昆弟也。得上品的官僚贵族子弟极易步入仕途,而且升迁迅速,他们一入仕,即可担任尚书郎、秘书郎、着作郎、散骑侍郎、黄门侍郎等职闲位重的官职,这些官职也由此被称为清官、清职。司马炎在位之初虽多次下诏征用寒素,试图加强皇权对官员选拔的干预,改变寒门下品升进无路的状况,但终难扭转现实。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