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吴1

公元276年(天玺元年)晋灭吴的战前准备基本完成。但由于后方鲜贾充等反对立即伐吴,使伐吴战争拖延了下来

晋灭吴之战

公元279年(天纪三年),晋武帝下令,以贾充都督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胡奋、杜预、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举伐吴。司马伷等六将分别进攻建业的外围六合、当涂,以及长江中游的重镇武昌、夏口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则率领灭蜀后所得的水军,由蜀地顺流东下。 孙吴方面上下离心,疏于防备,无统一对策,以致节节失败。 晋军势如破竹,孙吴防线快速崩溃。

公元280年(天纪四年)5月1日,王濬所率的舟师首先抵达石头城下,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 交州刺史陶璜坚守不降,孙皓写亲笔信相劝才降晋。 西晋朝廷封孙皓为“归命侯”。孙吴灭亡,西晋实现了统一。

孙吴灭亡后三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尚有数次复国运动。 例如,公元310年(晋永嘉四年)吴兴豪族钱璯趁西晋即将灭亡的机会,自称平西大将军、八州都督,劫持孙皓之子孙充并拥立其为吴王,而后又将其杀害。这一动乱后被周玘所平定。 公元318年(晋太兴元年)十一月,孙皓的另一个儿子孙璠起兵反对东晋,被杀。

孙吴共有四个州,分别为扬州、荆州、广州、交州。孙吴的疆域范围,北至庐江郡(现江苏中部),南通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达交趾郡(广西东部),东临东海,涵括我国现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省的完整地区,以及江苏、广西、安徽、湖北省和上海市、还包括现今越南的北部地区。[5]

沿革

孙吴疆域的经略在汉兴平二年(195年)孙策渡江开始,讨平江东刘繇、严白虎等地方势力,略有东汉扬州的大半地区,丹阳、吴郡、会稽、豫章、庐陵、庐江六郡,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主要以县级政区为主。

汉建安五年(200年)孙策亡,孙权继位。

孙吴在原江东六郡的基础上,出兵深入各郡险地征讨山越,还向西向南拓展。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长沙、江夏、桂阳等地及士燮所据的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得荆州之南郡、武陵、零陵等地,基本占据荆州,奠定了孙吴疆域的轮廓。

黄武五年(226年),吴国割交州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立广州,吕岱为刺史;交趾、日南、九真三郡为交州,戴良为刺史 。值乱不得入,吕岱击平之,复还并交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永安七年(264年),复分交州为广州、交州。

孙权称帝后,孙吴疆域稳定下来。经过孙权的苦心经营,孙吴疆域“西屠庸蜀之郊,北裂淮汉之涘,东苞百越之地,南括群蛮之表” 。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主要从郡县深险之地及北界西界敌对势力的经略着手。

孙亮、孙休在位期间,三国鼎立格局相对稳定,境内也较为安定,处于平稳发展时期,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主要示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作局部调整。

永安七年(264年),孙吴为便于治理,从交州划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4个郡,另设“广州”。交广二州的行政区划设置为后来历代所沿用。

孙皓时期,三国鼎立局面瓦解,处于吴晋南北实力极不均衡的对峙局面,在外有西晋王朝势力频频介入,及内部叛乱势力与敌对政权遥相呼应的情形下,此时期的政区建置体现为统县政区的划小,其中广、交二州在军事行动中,孙吴投入大量的军事和人力,刺激了地区开发,辟置了大量新县及规划新郡。

区划

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据《晋阳秋》记载,孙吴在公元280年(天纪四年),设4州,43个郡,313个县。而据陈健梅的统计,孙吴在公元280年灭亡时共领有4州、45郡、2都尉、1典农校尉、2属国及328县。

人口

汉代长江以南的大城市只有吴、山阴等少数几个,这时增加了建业和武昌两座大城。吴、会稽、山阴、江陵和夏口等城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东吴大力招抚北方南来的人民,以及强制原来住在皖、赣、浙、闽山区的山越人民出山务农和当兵,再加上60年来没有经过大的战争破坏,人口增殖很快,耕地开辟较多。到吴亡时,孙吴在籍人口有人,其中户数五十三万、官吏三万二千、士兵二十三万、后宫五千余人、民口二百三十万。学者考虑未纳入户口统计的屯户、军户、吏户、隐户以及被世家门阀荫庇的部曲、佃客等人群,认为有550万人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