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董山,身为酋长后裔,率领部下挺身而出,入朝觐见,洗心革面,归顺朝廷。既求联姻,又欲宿卫,其诚意着实深厚。”
“我父亲同时效力于明朝与朝鲜,我亦愿效仿父亲,接受任命。且我原本向满住求婚。
如今深思,满住乃本国之贼,不宜联姻,故欲与本国之人成婚,永效忠诚。……若欲迎娶镜城吉州居民,可选富饶且有奴仆、姿色出众者为妻。若其妆奁未备,官府亦可代为筹备。”
如此一来,朝鲜对董山、凡察已放弃迁徙辽东的想法更加深信不疑。
朝鲜从四个方面剖析了他们无法迁徙的原因。
“斡朵里居于境内,却早有迁徙之心。如今已获奏准,童山等地依旧安居乐业。
其一,不能擅自迁徙。
四镇屯兵驻守,以显威慑之威。此为其二,不能迁徙。
酋长即便欲迁徙,属下众人皆不愿从,若弃属下而独迁,不过一介匹夫罢了。此为其三,不能迁徙。
他们久居斡木河,自由耕牧,安心于此,骤然舍弃熟悉的田地,离家远迁,寄身草木之间,亦非人之常情所能忍。此为其四,不能迁徙。
由此观之,当无疑虑其迁徙之事。”
为了进一步缓和与朝鲜的关系,董山还请求朝鲜授职。
朝鲜国王李裪起初不敢应允,因董山已受大明官职,恐遭明廷怪罪。
然而董山数次恳切请求,且言道:“我父受命于明国与朝鲜,我亦愿循父之例受职。”
至正统四年,即公元 1439 年二月,
董山再次率众属下部将童所老加茂赴朝鲜朝贡之际,请求授予官职。
朝鲜方始“以董山为嘉善雄武侍卫司上护军,以童所老加茂加威勇将放虎贲侍卫司护军”。
至此,董山成功缓和了双方的紧张态势,亦使朝鲜方面松懈了戒备。
恰在朝鲜认定董山、凡察绝无可能逃离斡木河一带之时。
董山、凡察却精准地抓住时机。以“耕农打围”为借口,
率领属下三百余户,摆脱了朝鲜的束缚,
历经诸多波折,冲破重重阻碍,逃离了斡木河一带,最终抵达了苏子河畔。
他本欲投靠李满住。
岂料李满住对其突如其来之事全然不知,已然率众东迁。
须臾之间,董山所部生活困窘。
朝鲜国王李裪闻知董山、凡察率众逃离,与李满住会合,唯恐对己不利。
遂向明廷上奏道:“凡察诱侄童山逃往建州,恐其与李满住共同生事,侵扰大明。”
明廷为解此难题,便对朝鲜国王言道:
“朕遣敕谕凡察等仍回镜城,守其父之境土,若其回返,王当释旧怨,宽以待之,仍命守边军民,勿使侵扰。”
继而,明廷再度晓谕建州左卫都督凡察:
“朝鲜国王与尔等皆为朝廷之臣,往昔因尔等迁徙无常之缘由,屡次晓谕李裪善待尔等,李裪皆谨遵朝命,不敢违逆。尔等既已奉敕居于境城,现今却无故擅自迁徙,致使李裪心生疑虑,此皆尔等之过。
而今已一概不予追究,敕令下达,尔等即刻率领部属、人口、牲畜返回境城居住放牧,
仍需与朝鲜永远和睦相处,切勿心怀小怨,动辄侵犯滋扰。
朕已再次遣使敕谕李裪,令其依旧善待尔等。
若尔等不愿返回境城,愿与李满住等同处,亦听凭自便,但不得故意挑起事端,侵犯相邻边境,以免获罪”。
实际上,明廷起初是应允董山、凡察等迁至辽东与李满住同处一地的。
然而,因朝鲜从中作梗,致使明廷改了主意。
现今迁徙既已成为既定事实,明廷自然不会执意反对。
故而,明廷采取了两手策略,一则安抚朝鲜;
二则任由建州左卫自行抉择,回与不回皆可。
董山、凡察接获明廷敕谕后,心中也算有了着落。
毕竟如今好不容易摆脱了朝鲜的桎梏,获得了独立自主,
自是不会再回其境。
然而,当董山率部抵达苏子河畔之后,
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不单单是粮食问题,更有一些部众不断从朝鲜出逃。
为解决温饱之难,他们只得向彼时的辽东总兵曹义寻求援助。
曹义未敢擅自决断,遂上奏朝廷。
朝廷为助其渡过难关,
命辽东总兵官曹义,将董山等部众安置于三土河及婆猪江迤西冬古河两界之间,与李满住一同居住,
小主,
董山部若粮食匮乏,可如实上报带回的男女口数于总兵镇守官,以获粮食接济,使董山等逃难的女真族得以安定。
如此,不仅再度彰显了朝廷对建州左卫移居辽东的支持立场,而且还积极协助其解决生活难题。
由此使建州女真诸部,汇聚于一地,重新走向联合,实力亦逐渐强大。
正统六年,即公元 1441 年,
春,正月,董山遣其部属塔察儿等入京朝贡,乞请擢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