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为内阁阁臣,
再后为六部首官和五军都督府的功勋武将,
之后是近侍官员,公侯驸马伯,六部五府军的属官,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
上面是候朝阶段!
第二,入朝阶段
通常在凌晨五点左右,官员们开始进入皇宫。
文官由左掖门进入,武官由右掖门进入,先在金水桥之南,根据品级排列好次序。
鸣鞭之后,依次过桥,到达奉天门,即太和殿外面广场!
文官为左班、武官为右班,
在御道两策相向立侯,称为“起居”。
在此期间,有负责纠察的御史在旁监督,凡是有咳嗽、吐痰、拥挤或仪态不整的都会被记录下来,之后听候朝廷处理。
严不严,咳嗽、吐痰都不行,更别说上厕所了,所以上朝的京官,一般都是不喝水,不吃早饭。
你想想,大明朝的官员,连早饭都不吃,每天都还都睡不醒,体力跟不上,能有精力处理国家大事啊,这不是扯淡嘛!!
老朱同志,自己牛逼,不代表人人都是老朱同志,这就是乱弹琴,
每日的日朝上,就已经为日后大明的衰弱埋下了伏笔。
言归正传,接着说,
奉天门太和殿上殿内正中设御座,称为“金台”,也就是金銮殿上的龙椅!
台阶左右是钟鼓司的乐队,旁边是穿着全服铠甲的皇宫守卫,御道左右及文武官员身后则各有校尉握刀站立。
钟鼓司奏乐,皇帝到达御门,
锦衣卫力士撑五伞盖、四团扇,从东西两侧登上丹墀,立于御座后左右三面。
内使两人,一人执“文伞”,立于左前,另一人执“武伞”,立于右前,左文右武。
皇帝座上御座上得龙椅之上后,
再次鸣鞭,鸿胪寺“唱”入班,
监国亲王领头,
左文、右武两班齐头并进步入御道,
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行一拜三叩之礼,是为“大班”。
公侯、驸马、伯自成一班(勋戚班),居武官班前!
行礼完毕之后,早朝便正式开始了。
第三,早朝阶段
奏报也有流程,
鸿胪寺官员先出班,对皇帝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辞的官员人数。
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鸿胪寺报备好的。如果皇帝要召见,那么便先行入殿觐见;如果皇帝不见,则在庭下或午门之外遥行五拜三叩之礼,行礼之后便算完事了。
接下来便是来自边关的奏报,如果有,便先行呈上。
军国大事,军事为先!
之后便进入了早朝最重要的环节,“奏事”环节。
按照惯例,每个官员在奏事之前,“皆预咳一声”,此称为“打扫”。
意思是大家听好了,我要出班奏事了,都不要跟我抢,
以避免两个人同时出班造成尴尬。
而一旦出现这种尴尬,通常由通政司或鸿胪寺官员负责引导。
打过招呼之后,要奏事的官员便迈步出班,到御前跪下奏事,说完之后便重新回到班列。
奏事之时不用口语,而要大声朗读奏章。
通政司、鸿胪寺官员除了引导官员们奏事之外,有时还需要代读奏疏,
而为了达到“美观瞻”的效果,一般选取该衙门中符合“美姿容”和“大音声”标准的官员。
奏事完毕之后,由御史、鸿胪寺先后出班,上奏早朝期间官员失仪情况。
至此,早朝流程也就基本完毕了。
鸿胪寺官员“唱”奏事毕,鸣鞭驾兴,
待圣驾退后,百官亦退,各回衙门莅事。
由于有朱元璋这个勤劳的皇帝做榜样,明朝前期的皇帝早朝通常都是不停歇的,日日举行!
即便恶劣天气,刮风下雨,打雷闪电,严寒酷暑也要举行。
刮风下雨,打雷闪电,严寒酷暑这样的天气,品级高的官员还好,在太和殿内,
但品级低的官员就倒了血霉了,不能打雨伞,只能硬顶着。
每年都会有一大堆,淋雨病死得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