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迎奉之争

荆、扬两个州加一起,人口还没有河南一半多,这还没算河北四州和关中。

张昭等传统士族,自然不会为了孙家想要割据地方而反抗中央,更别说孙权的端水水平太厉害了,弄的张昭这种老臣其实是挺不满的。

在张昭他们来看,我们是在你们孙家危急关头来帮忙的,帮着你安抚地方,稳定江东。

孙策死的时候,我们都尽忠职守,扶着你这个幼主坐稳了江东基业。

结果你刚能走路,就开始玩平衡端水了,削弱我们的权力。

这换谁心里都不舒服啊。

可现在却是不同,现在天下虽然已是争龙之世,却没有一家独大的情况出现。

哪怕是最强诸侯袁绍,其根基其实也只有冀州一州之地,比起刘备来虽然强,却并非完全不可抗争。

别的不说,刘备只要赶在袁绍像历史上那样名义上一统河北之前,拿下扬州,就有了和袁绍一战的本钱。

若是还能再吃掉部分豫州,甚至是豫州全境,那实力将会反超袁绍了。

很多人以为官渡之战前,袁绍是河北之主,掌控四州。

其实这个认知是错误的。

袁绍巅峰期都没有真正拥有过河北四州,他只是名义上拿到了这个称号罢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袁绍对青州的统治,影响力最深的仅黄河以北的平原国,黄河南岸的齐国、济南国、乐安国这三个郡国,影响力就很一般了,至于北海和东莱,就根本没有真正被袁家占据过。

青州这般模样,可在河北四州治中,已经是除了冀州外,情况已经是最好的一个州了。

整个幽州被撕裂成三份,各归其主。

辽东四个郡国全境归了公孙度,这就去了三分之一多了。

剩下的七个郡国,以南北为分界线,被撕裂成两半。

北边的被各个少数民族,包括鲜卑,乌桓等部族侵吞,名义上奉刘虞之子刘和、鲜于辅为主。

南边的才是袁绍的二儿子袁熙的地盘,就这,还是靠豪强支撑才稳定的住。后来在袁曹之争中,幽州全程打了酱油,袁熙本人还死在了当地的叛将手里。

最惨的就是并州了,诺大的一个并州,下辖九个郡国,可实际上袁绍的侄子高干能够掌控的,仅只有黄河边上的上党郡和太原郡。其他的七个郡国,竟然全部落入了南匈奴、鲜卑、乌桓等少数游牧民族的手中。

袁绍这个河北之主,最大的基本盘依旧是冀州,真正能够大规模出钱出粮出兵的,也只有冀州。

刘备在好大儿辅佐下经营起来的徐州,欣欣向荣,生机勃勃,但凡能够再有个三五年时间用来发展,再拿下扬州,那可就真的一点都不虚袁绍了。

哪怕只是现在,只要袁绍没和曹操、袁术真心实意的联合起来,刘备怎么都是有一战之力的。

毕竟真要和袁绍单挑的话,他北边幽州是半点力量都抽不出来的,并州也一样,只有青州的袁谭可以助力一把。

但刘备在青州也有孔融、吕布、张邈等盟友。

刘备考虑了片刻后,询问道:“先生,若是天子不可迎来徐州,那该如何安顿天子?”

“明公,天子此次东归,乃是欲还都洛阳。”

张紘开口道:“既如此,明公何不随了天子之愿,尽量挤出一些人手钱粮,为天子修缮一下神京,想必天子定会满意。”

张紘的意见让刘备有些心动。

若是如此,未必不失为一条良策。

“明公,子纲之见虽然合理,却不符合我州利益。昭有些他想,还请明公斟酌。”

张昭开口,先是赞同了张紘的想法,随后又提出了微调:“昭以为,与其修缮神京,不如将天子安置于颍川更为有利。”

刘备默默回忆了一下颍川郡的位置,发现这地方确实不错。

洛阳的话,对徐州而言颇有些鞭长莫及。

袁绍却只需要走河内郡,然后自孟津渡黄河,即可至洛阳城下。

曹操要去洛阳,也非常方便,只需要沿着黄河一路向西即可。

唯有刘备,想去洛阳,路途遥远,而且还受制于人。

可若是把天子安置在颍川,不但离开袁绍更远了,反而更接近徐州了。

最重要的是,相信这一提议,曹操应该会支持自己。

张昭和张紘的意见虽然不一样,但出发点却都是以刘备的角度出发的。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转变,也是和局势密不可分的。

眼下的二张不过三、四十岁,年富力强,是为官的黄金时间段。

而赤壁之战时,张紘已死,张昭也已经是五十多的老人了,还遭遇了孙权的排挤和打压,张昭怎么可能还会支持死战。

不同的进取心,不同的局势,不同的君臣关系,也决定了他们的抉择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南辕北辙的。

在这种情况下,二张的态度自然和江东时期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