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9章 眼镜片的革命

所谓城镇,就是指街道为了消化城市富裕劳动力,而兴办的街道工厂。招收的也是城镇无业居民,至于是不是由街道投资的就不得而知了。

当年很多这样的厂,其实都是私人为了解决红帽子的问题,不得已的举措。给街道一点钱,买一顶帽子戴着。这样的话,不管是生产经营活动,还是招工什么的,都容易了很多。

可随着后来,民营经济的一点点放开。再加上这种产权不明晰的企业。极容易造成财务纠纷。也就慢慢的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

李舜家门口的这家眼镜厂,就是研磨玻璃镜片的。小时候李舜没事的时候,也曾经进去溜达过几次。这家小厂,也就30多人。

车间里除了昏暗的房间,轰隆的磨镜片时发出的噪声,还有满屋子的粉尘就没给他留下什么印象。对了,还有排向小河的红红一片,带着点臭味的污水。

这家工厂,到了八十年代末也就彻底停产了。然后就是丹凤的几个乡镇,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很多磨镜片的私人作坊。这些作坊,随着丹凤眼镜市场生意的越来越火,也开始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而说到丹凤眼镜市场的建立,就不得不提创建这个市场的八位浙省人。原本丹凤并没有眼镜市场,眼镜产业也仅限于社办的几家镜片厂。做的也是一些,老式的镜架和玻璃片。

那时候企业都是统购统销,自然没有市场这么一说。而这八个人则是浙省海边的渔民,因为实在吃不饱饭,也就一路从浙省挑着担子走过来的。

丹凤,自古都是处于富庶之地。八十年代初,经济总量更是在全国县域经济里名列前茅。也因此获得了一个,小上海的称号。至于后来的首富县坤山,八十年代初连跟丹凤提鞋都不配。

这八个人来到丹凤后,发现这里是一个好地方,也就落下脚来。开始在火车站边上的围墙底下,摆摊卖眼镜。他们从丹凤几个乡镇和浙省杜乔,进点货过来卖卖,居然发现生意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