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不要脸

原来,镇江作为长江与运河交汇的商贸重镇,盐枭势力猖獗。

而本地的官吏也多与盐商勾结,牟取暴利,甚至自己本身就是私盐贩子,贼喊捉贼,借机大肆敛财。

其实,要说起来,私盐贩子对于百姓来说,反而是有利的。

史书中,历朝历代关于百姓“终年不食盐”“食盐之家,十无二三”的记载,并不鲜见。

《资治通鉴》中曾经说过,“天下赋税之中,盐利独占鳌头,宫廷开支、皇室享用、军需供给、百官薪酬,皆仰赖于此。”

时至明清,能冠以“大贾”“上贾”之名号的商界巨擘,几乎清一色为盐商所占据。

史载,扬州有个大盐商,钱实在多得没处花,把这家伙郁闷想自杀。

手下人给他想了个办法,用金条去买金箔,载至金山塔上,向风飏之,顷刻而散,天空中、草地上一片金光闪闪,才治好了这哥们的郁郁症。

清代,盐并不是稀缺的商品,镇江府,按照地理位置应该属于两淮,但镇江府的百姓却吃浙江产的盐。

在各级官吏,以及盐商的操作下,与镇江隔江相望的扬州食盐每斤的价格仅为十文,而镇江的价格却是十八文。

这种奇葩事情屡见不鲜,但也催生出私盐贩子的这个群体,

食盐贸易甚至有一个公开的说法,叫“官三私七”。就是说,有七成的市场都被私盐侵蚀了。

私盐贩子也分两类,一类是升斗小民,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贩运些私盐,既让百姓买到便宜的盐吃,自己也能养活一家老小,这种人,老百姓是欢迎的。

还有一种,便是官员、合法盐商、盐枭等,那些社会上最擅钻营的人,在盐业暴利的诱惑下,知法犯法,为自己牟取暴利。

而那位指名让晚霞夫妇去杭州的,便是本地最大的盐枭,也是镇江府最大的盐商,负责缉私的巡检老爷,卜耀怜。

一人身兼三职,看起来让人觉得突兀,却也一点都不意外。

这位卜耀怜,卜老爷原本不过是一个地痞,但不知祖上积了什么阴德,竟谋了个巡检的差事。

按说,巡检也不过是从九品的小官吏,压根不入流,混个水饱而已。

但镇江府的巡检,虽然官职不大,却也是个万两不换的好差事。

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属盐运司管辖,专门负责巡察盐场、关卡,查缉私盐贩运,这里面的油水可不是一般的丰厚。

卜耀怜自从做了巡检,便发迹了。

这货见了私盐小贩,如同见了杀父仇人,头一年上任,死在他手上的私盐贩子就有百余人之多。

而对那些私盐大亨,只要送他银子,不仅视而不见,甚至还参股走私,一路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