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集 敬业反武

华夏真相集 背砍刀诗人 4426 字 19小时前

字幕:永淳二年,十一月,丁未日。

高宗李治自奉天宫驾还东都,百官参拜迎接,召见群臣于天津桥南。

十二月丁巳,宣布改元弘道,大赦天下,版授百岁、九十岁、八十岁老人爵位,各赐以下州刺史、郡君、上州司马、县君、县令等虚职有差,又加封内外官之阶。

高宗欲亲上则天门楼宣布大赦之令,然患气逆,不能上马,乃召百姓于殿前宣之。

同日,诏命诸州各须建置道观,上州三所,中州二所,下州一所,每观各度道士七人。诏命未几,高宗驾崩于贞观殿,终年五十六岁,在位三十五年。

画外音:唐高宗在位期间,东灭百济、高丽,西灭突厥贺鲁,国家版图扩至最大,亦可谓是继往开来,圣明君主。又在国内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使国家编户较之贞观年间大幅上升。又发展科举制度,选用有才能庶族及低级官吏任宰相,不拘一格用人;更撰成《唐律疏议》,遗惠后世。大唐盛世基于太宗,成于高宗,此为历史真相。

腊月十一日,太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

乃尊生母武则天为皇太后,裴炎受遗诏辅政。宣布大行皇帝遗诏:园陵制度,务以节俭。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

群臣议上谥号,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改元次年为文明元年,将高宗葬于乾陵。

中宗既奉先皇遗诏,乃拜裴炎为中书令,并自门下省迁政事堂于中书省。高宗刚死,武后开始擅权,从各处干涉中宗政务。

其时三省六首长,尚书省仅余左仆射刘仁轨在位,右仆射职位空缺已久。又刘仁轨年已八十二岁,卧病在家,不能过问政事;门下省仅刘景先为守侍中(即见习侍中),原为裴炎下属,不敢与其争权。

裴炎既任中书令,遂迁政事堂至中书省,便使三省制得到破坏,由此确立中书省在三省中暂时主导地位。

是年气候异常,暴雨连日,以致黄河溃堤涨溢,冲坏河阳城(今河南孟县),城外水面比城内高出五尺。

司农少卿韦弘机当时免官在家,闻高宗驾崩,大叫一声:先帝驾崩,武后必然用事,李唐危矣!

于是口吐鲜血,当夜而死。

镜头闪回,唐高宗仪凤三年。

高宗李治欲修缮长安及洛阳寝宫,但忧财力不足,遂召韦弘机商议应对之策。

韦弘机奏道:臣任司农卿十年,节省日常开支,积存三十万缗,可以修缮宫室。

高宗大喜,遂命其兼任将作、少府二职,负责修缮之事。乃造上阳宫,位于禁苑之东,东接皇城,前临谷水,后倚广苑,南临洛水,连以长廊,极其华丽。

高宗、武后大喜,立刻住进上阳宫。

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不满其宫华丽奢侈,与侍御史狄仁杰议道:自古皇帝皆居深宫,不与百姓接触,恐引百姓怨怒皇家豪奢也。今将皇帝寝宫建于城外,岂不自招民怨!

狄仁杰信以为然,便随刘仁轨同入上阳宫,向天子进谏:今我大唐正与吐蕃作战,将士出生入死;若闻陛下如此奢侈,恐皆不肯用命;又上阳宫近于民居,亦不妥当,臣请弃此,移驾还于内宫。

韦弘机适在帝侧,接口分辩:朝廷百官,各司其职。辅弼大臣是为加官晋爵,我既主管后勤,节省开支以修此宫,亦尽职责而已。

刘仁轨大怒,当即弹劾:韦弘机穷奢极侈,为陛下招惹士怒民怨于前,复又饰词强弁于后,若不予以严惩,恐天下臣民不服!

狄仁杰亦奏:韦弘机自称尽其职责,则其家人屡犯盗窃之罪,则因何不尽家长之责?既非亲自唆使,亦难免失察之罪。

高宗无奈,只得将韦弘机免官。

永淳年间,高宗驾幸东都洛阳,复召韦弘机至芳桂宫,命以白衣身份管理园苑,打算由此过渡,逐步恢复其官职。

时有道士朱钦遂,深受武后亲宠,所为横恣不法。当时韦弘机尚未免官,便依法将其囚禁,又密奏高宗,说朱钦遂与皇后关系暧昧,至令朝野议论纷纷。

高宗闻奏大怒,命将朱钦遂配流边州。武后因此,便对韦弘机怀恨在心。此时因见高宗欲复韦弘机官职,武后立即出面阻拦,于是高宗所谋未果。

韦弘机心知天子宠信自己,迟早会起复重用,未料却闻天子驾崩消息,故此吐血而亡,终于检校司农少卿之职。

闪回结束。武则天既掌政事,以为泽州刺史韩王李元嘉等李唐宗室地尊望重,恐其为变,并加三公等官,以慰其心。又以刘仁轨为左仆射,刘景先为侍中;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郭正一为国子祭酒,罢其政事。

封罢朝中重卿,复遣左威卫将军王果、左监门将军令狐智通、右金吾将军杨玄俭、右千牛将军郭齐宗四员武将,分驻并、益、荆、扬四大都督府,与府司相知共同镇守四方,以防李氏宗亲发动兵变,反对自己执政。

如此手段,非同凡常。

来年春正月,甲申朔,改元嗣圣,大赦天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中宗李显即位,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擢拔后父普州参军韦玄贞为豫州刺史;以皇后同宗左散骑常侍韦弘敏为太府卿、同中书门下三品。其后又欲授国丈李玄贞为侍中,及自己乳母之子五品官爵。

中书令裴炎谏阻,坚持以为不可。

中宗李显怒道:我既为天子,便以天下都让与韦玄贞有何不可,而惜侍中之职邪!

裴炎见天子发怒而惧,于是密告太后。

二月六日,太后武则天召集百官于乾元殿,命宰相裴炎、刘讳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四人率兵入宫,向中宗李显宣旨道:奉太后敕令,废当今天子为庐陵王。

中宗惊骇问道:我有何罪,夺我天子之位?

四人不答,促请前至乾元殿。

中宗又问母亲,武则天冷笑道: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

乃将李显幽于别所,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流韦玄贞于钦州。

嗣圣元年二月七日,武后既废中宗李显,乃立雍州牧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复册立豫王妃刘氏为皇后,改年号为文明元年。

睿宗乃高宗第八子,亦是武后所生。

所谓知母莫过子,睿宗深知母亲禀性,亦知兄长被废原因,于是自即位大典过后,便请居于别殿,不参预政事,将朝政皆都取决于太后。

武则天大喜,于是册立睿宗李旦长子永平郡王李成器为皇太子;始封殷王,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又徙冀王,迁右金吾卫大将军,洛州牧。

文明元年二月十日,有飞骑兵士十余人于坊曲饮酒。

酒兴正酣之时,忽座中有一将大声言道:早知随程条挺将军入宫,罢废皇上并无勋赏,不如复去事奉庐陵王。

有座中同仁将此语记在心中,中间离席,急入宫中告密。

则酒席未散,在座十余人皆都被捕,被囚于羽林狱。酒后狂言者处以斩首,其他人知反不告,判处绞死,首告者授以五品官职。

朝野诸臣见此,告密之风自此兴起。

庚申日,武则天命刘仁轨专知西京留守事,并亲笔寄书:昔汉以关中之事委付萧何,今将关中尽托刘公,亦犹是矣。

刘仁轨上疏辞以衰老不堪居守,因陈吕后祸败之事,以申规戒。

太后使秘书监武承嗣赍玺书至长安,慰谕之曰:今以皇帝谅闇不言,眇身且代亲政;远劳劝戒,复辞衰疾。又云吕氏见嗤于后代,禄、产贻祸于汉朝,引喻良深,愧慰交集。公忠贞之操,终始不渝,劲直之风,古今罕比。初闻此语,能不罔然;静而思之,是为龟镜。况公先朝旧德,遐迩具瞻,愿以匡救为怀,无以暮年致请。

刘仁轨不敢强辞,只得拜受玺印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