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谁都想搞事

投胎技巧确实是决定了一个人的起点,有些人出生就在罗马,有些人则是出生那一刻就注定当骡马。

在春秋这个时期,起点实在太低的话,再有能力也是难以做到逆天改命。

怎么说呢?

想在春秋时代完成逆天改命,必须是出生在晋国的“徒”、“士”或“大夫”之家,其他国家则是必须出生在“大夫”之家。

那样看起来的话,晋国无疑是有更多的上升通道,确确实实也有许多的人从“士”爬上“大夫”,可是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天花板,例如卿位几乎就是由那几个家族把持,没有其他家族的份。

关于嫡庶之别这一点,不止是春秋时期,往后两千多年也一直存在。

只是吧?晋国又一次上大分,原历史上是赵鞅让赵毋恤继承了家主之位;到楼令的这个历史版本,他对庶出的楼武实施了分封。

无论原版的赵氏,亦或是这一版本的楼氏,其实都算是打破了常规。

以后其他家族出现了能力极强的子弟,有相关的例子借鉴,不是道路被彻彻底底地封死。

而在楼氏这一边,一众庶出的子弟因为看到了楼武的例子,他们爆发出来的奋斗欲望无比浓烈。

现实情况肯定也存在界限,例如更多的机会肯定是落到楼小白手里。

看看父与子的交谈,重要的任务落在了楼小白手里,等于说想带谁玩也由楼小白去决定,简直是让缺乏表现机会的兄弟看得望眼欲穿了。

楼小白没有察觉到那些兄弟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吗?他当然有看到,内心的滋味比较复杂。

有了楼武的案例,压力其实是给到了楼小白这一边。

作为嫡长子要是干得比其他兄弟差,哪怕是不会威胁到宗子之位,无疑还是谁尴尬谁知道。

“父亲,我可以带一众弟弟前往吗?”楼小白问道。

楼令看向那些将渴望写在额头上的子嗣,沉吟了一下下,才说道:“除了司之外,全带走吧。”

遭到排除的楼司愣了愣神,很快调整好表情,保持一脸的笑吟吟。

得到答案的楼小白其实也是心里困惑,选择将疑惑埋藏起来,朝着获得机会的一众弟弟露出温和的笑容。

“司有什么任务吗?”楼小白好一会才问。

楼司也好奇自己有什么任务。

“温氏与智氏要讨伐三戎,为父要让司一同前往。”楼令给出了答案。

这是楼令和楼小白的身份不适合插一脚,由楼氏的嫡次子掺和进去会显得目标较小。

论事实就是楼司的身份最为合适,他出现在讨伐三戎的战场,一来可以显示出楼氏对温氏、智氏的支持,再来就是不至于让中行偃闹出破罐子破摔的举动。

毕竟,楼司也是姬娇所生,去帮舅舅的忙,算是亲戚之间的一种帮衬。

要是楼小白前去?不要忘记楼小白的身份。

什么样的身份,哪些事情不能够去做,什么时局之下做什么,一概都是有其讲究的。

如果楼小白去掺和温氏和智氏对三戎的讨伐?跟楼氏直接为他们站台有什么区别呢。

而楼氏真的要帮温氏和智氏站台?等于是郤氏与楼氏要介入荀氏的内斗,逼得中行偃退无可退,便是觉得再无胜算也必须反击了。

仅以荀氏内部的格局划分,出于名份上的压制,作为大宗之主的中行偃占尽优势。

要以实力划分的话,一样是中行偃手握更多的力量。

只是从人心上来看的话,荀氏一众族人不理解中行偃的做法,同时对智罃有着很大的同情。

在较量方面,历来不是谁强就一定能够笑到最后,世间多得是逆风翻盘的人,无一例外都涉及到人心的层次。

那也是智罃能够跟中行偃争斗的基础。

换作是人心全在中行偃这一边,以为智罃敢跟于抗争吗?

而中行偃丢失之所以人心,最大的错落之处是他舍弃了程氏。

没有错,晋国现在还有程氏,只是荀氏的小宗程氏已经随着程滑弑君被除名。

中行氏的出现是在荀林父时期,问题则是出现在逝敖这一代。

荀氏的始祖是荀息。

荀息生逝敖。

在逝敖这一代,他将嫡长子别为中行氏,中行氏的始祖便是荀林父。

同一时间,逝敖又将荀首别为智氏,智氏的始祖就是荀首。

有荀氏,又同时出现中行氏和智氏,谁继承逝敖的大宗之主权柄了呢?乃是别出为中行氏的荀林父。

如果荀林父理智的话,他不应该让中行偃同时继承荀氏和中行氏的家主之位,因为那样会让家族同时有两个重心。

同时获得荀氏与中行氏权柄的中行偃,他干出了拿所有人共同资源来培育中行氏这个小宗的行为。

若中行偃没有兼任中行氏之主,宗主集中资源扶持小宗的事情或许是一件美谈。

曾经的荀林父就干过极力扶持智氏的操作,导致晋国在他手里打了大败仗,名声方面却是还过得去。

一件事情已经做错,中行偃又犯了另一个错误,他舍弃了专门帮荀氏干脏活累活的程氏。

小主,

这样一来,中行偃的一些小错必将被放大,族人也会用异样眼光盯着,站出来抗争的智罃就不光是违逆宗主,变成在合理地守卫自己的权益了。

不光是荀氏内部有族人认为智罃没有错,连带外人也觉得中行偃脑子多少有些问题。

当一种风潮形成之后,舆论带动来可不止是对与错,有人想要插手,可以变得名正言顺了。

拿楼氏想要插手来说,只要娇姬站出来吆喝两声,例如“宗主实在是太过分,我要帮兄长讨公道”这一句话,一下子会让楼氏帮智氏变成没有毛病。

很久的以后赵鞅叫邯郸午上家门作客,闹出将邯郸午杀死的事情。

作为中行氏之主中行寅外甥的邯郸稷哭诉,很直接让中行氏下场直接攻打赵氏。

在中行氏攻打赵氏的初始阶段,晋国内部的多数人认为错的是赵鞅,等赵鞅兵败逃回“晋阳”龟缩起来,舆论还一度定性是赵氏发动叛乱。

等晋君逼迫智氏、魏氏、韩氏帮助赵氏,他们将中行氏和范氏打得退往“朝歌”困斗,舆论一下子变成乃是中行氏和范氏叛乱了。

于法于礼上面,中行寅帮助邯郸稷是被世人所认可,到最后完全是变成谁赢谁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