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爷,这怎么仿啊?”
诸葛三和和杨起龙一个是“高仿诸葛亮”,一个还高仿过朱三太子,也算是高仿界的能人了。
但是他俩却怎么也想不明白朱和墭要怎么高仿出一批能大才子来?这事儿可不仅是个“仿”,还得人家相信啊!
而朱和墭却已经是成竹在胸,他当然已经知道怎么才能“仿”出一批大才子去欺骗康熙、吴三桂和耿精忠之流了。
这可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啊!
连高仿这一行,现在也出了朱和墭这么一号状元!他算是把高仿这一行给吃透了。
不仅能高仿出东厂香水、潮州朗姆酒,还能仿出大明三太子、大明三太孙,现在要更进一步,仿出一批饱读诗书的大才子了。
这年头人口少,这个饱读诗书的士大夫当然也少了,其中能称得上大才子的,那就更加少之又少了。
那种文采高得可以称得上大才子的士大夫不仅是凤毛麟角,而且十有八九都是大族子弟和地方上的士林领袖。
如果朱和墭可以高仿出一批文采风流的士大夫,自然可以给人一种错觉,觉得整个广东,甚至东南这边有点能耐的士林领袖,大多都归了大明朝廷。
然后,大家伙就会认为大明朝廷,还是大部分东南士大夫心目中的正统!
在这种错觉的作用之下,即便心向大清的广东客家士大夫,在朱三太子、朱三太孙的大军开过来的时候,也得好好掂量一下——如果自家周围的宗族都忠大明,那么为了不被人灭门,他也得领着宗族去捧一下大明的场。至少也得维持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立场。
只要广东各地的士大夫们都能中立,或者站到朱三太子、朱三太孙的军队这边,那么朱和墭的扫平广东之战就容易打了......这就叫随大流的羊群效应!
如果还能更进一步,也让吴三桂、耿精忠等人产生同样的错觉,那错觉也就会变成真的,大清也许真的会因为一场科举考试滑下崩溃的深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