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这一时期,大明的“理学”思潮被进一步固化起来。

文官集团也逐渐压制住了勋贵集团。

而后‘大明战神朱祁镇’的登场,则是得以让文官集团用一场‘土木堡之变’,把大明勋贵阶层的精英全体葬送。

使得文官集团在与勋贵阶层的战斗中取得了完胜,皇权就此被彻底压制。

其实把‘土木堡之变’完全归于朱祁镇一人的过错,并不公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要知道朱祁镇幼年继位,诚孝张皇后虽然不垂帘听政但她摄政。

此时的大明军国大事也基本由她一言而决。

然而她受‘理学’思想影响严重,牢记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

制定以不破坏祖宗之法为前题,将一切不急的事务全部废止,时时勉励皇帝向前人学习,并委任得力的辅佐大臣的策略。

将军国大事委任给五位大臣,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和英国公张辅及礼部尚书胡濙。

在诚孝张皇后的纵容下,文官集团第一次尝到了凌驾于皇权之上的甜头。

“三杨”对幼年皇帝的过度管制之下,使得君臣渐渐离心离德。

这也就为日后的‘土木堡之变’埋下了隐患。

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诚孝张皇后薨逝,文官集团的靠山轰然倒塌。

年轻的正统皇帝,也开始回收皇权,此时他对文官集团彻底失望,勋贵集团的代表张辅又因年纪老迈选择了中立。

于是正统皇帝只能扶持亲近的宦官王振与文官集团争斗。

‘土木堡之变’表面上是王振的怂恿,但实则是朱祁镇企图用一场惊天动地的赫赫武功,来扭转自己受制于文官集团的窘境。

只可惜,正统皇帝高估了自己,最终成为了一名受人唾弃的“瓦剌留学生。”

其实只要仔细查看一下万历皇帝与正统皇帝的经历就会发现,两人前半生惊人的相似。

万历皇帝显然是汲取了正统皇帝的失败经验,所以没有将目光看向宦官群体,也不是他不想,而是不能。

因为继“三杨”之后的张居正,显然也吸取“三杨”的宝贵经验,将万历皇帝的身边最亲近的太监冯保拉拢了过来。

从而避免了第二个王振的出现,否则朝鲜战争,或将成为另一个‘土木堡之变’。